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公司 > 正文

中国平安推进供给侧改革 助力金融活水更好“滋养”实体经济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姚冬琴) 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中国平安围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点,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金融“血脉”更好滋养实体经济“肌体”

作为国内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中国平安经历了30年的发展,始终践行“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通过旗下的保险、银行、信托、科技等业务,源源不断地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2018年,平安实现纳税超1000亿元,以多种方式推出数项举措、提供资金总额超过1000亿元的支持,帮助优质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以实际行动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在保险资金支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平安不断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以平安人寿为例,其通过基础设施债券计划、基础设施建设股权投资计划、铁路建设基金优先股等方式服务长江经济带、西部开发等区域发展。截止到2018年5月末,平安人寿通过债权计划、信托计划等支持实体经济余额近4000亿元,主要投向事关国计民生的交通、电力、能源、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棚户区改造等重要行业,有力的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此外,平安人寿投资了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各类债券3000多亿元,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银行长期资金供给做出了贡献。

平安银行全面融入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建设,探索以股债结合的产业基金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民生性基础设施建设、国企改制和产业转型升级等。过去3年里,先后和各地政府签署了数十项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及重点支柱产业升级改造等,合计协议金额超过2万亿元。

2018年平安信托投向实体经济规模超过3800亿元,其中投向工商企业资金占比达到58%,为实体经济提供对接稳定且低成本的资金;基建投资主动管理业务规模占比超80%,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我国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为上市公司提供多元化产品设计及灵活的金融服务方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和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作为发行载体的国内首单互联网消费金融债券通ABN等多单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创行业先河,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丰富企业融资渠道。过去5年,平安信托累计投入实体经济规模超过1.7万亿元。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信托、平安人寿、平安资管等机构积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开展金融服务。平安集团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发起成立规模1500亿元的“广东平安发展基金”,用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包括智慧城市、高快速铁路、城轨等;与深圳市政府签约总面积31.9平方公里的深圳国际生物谷项目,将打造国际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聚集基地。平安信托牵头推动各方就设立“中尼友谊工业园”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将在尼泊尔境内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将西藏融入“一带一路”的核心功能区;同时协助推动支持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成都北站扩建、武汉地铁等省市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调资金投资“云南交安交通产业基金”,总规模106.69亿元,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将促进云南高速公路快速发展;与北控水务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发起100亿水环境治理投资基金。

此外,中国平安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要求,启动的“三村智慧扶贫工程”已在全国9个省或自治区逐步落地,发放扶贫资金超50亿元,主承销全国单笔金额最大企业扶贫债;援建挂牌或升级村卫生所逾400个,培训村医超5000人;援建挂牌或升级乡村学校近400所,培训近5000名乡村教师,互联网远程课堂惠及二十余万师生。目前,平安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系统化、创新性、可复制的智慧扶贫模式,通过独具创新的科技与金融模式,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截至今年2个月底,三村工程已累计投放扶贫资金26.55亿,覆盖1600余建档立卡贫困户,惠及25万贫困人口。

创新普惠金融“聚合模式”,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

解决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人群的融资问题正在成为各家银行和普惠金融机构的重点攻坚目标。 

自2018年以来,央行为纾困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融资缺口,多次对涉及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实施定向降准,累计释放万亿元资金。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得益于金融科技创新的加速,中国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正日益发展和完善,正形成全新的服务模式,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商业可持续瓶颈。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提出的“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则是在商业模式和可持续性创新上对普惠信贷的深化进行了有益探索。《报告》案例披露,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普惠率先实践了这一普惠金融业务模式。

针对目前小微金融种种的难点,以平安普惠为代表的“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借助其资源挖掘、聚拢和匹配的能力,聚合信贷业务链条中具有模块优势的参与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资源,共同修建“最后一百米”的引流之渠。这对于市场供给双方都是一种更为理性、高效的商业模式。 

所谓“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是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搭建开放式借贷服务平台,将借贷业务流程进行模块化拆分,以标准化的聚合机制将场景方、增信方、资金方等信贷业务产业链中的参与主体进行连接,共同提供借贷服务。而平安普惠这类开放式聚合平台的具体做法,是将产品设计、资金获取、获客营销、风险评估、增信、贷后管理等全流程各环节模块化,在现有监管和法规框架内向各个环节中具有相对优势的合作方进行开放,使各方在开放式聚合平台上共同合作完成贷款。 

开放式聚合平台基于丰富业务经验提供基础风险评估,以便于资金方、增信方在此基础上依托各自的风控体系分别完成独立风控审批。风险管理手段可以通过大数据、建模等多个维度进行,将央行征信、互联网征信等多家机构所掌握的数据和金融科技公司掌握的模型相结合,风控的协同效应得以在开放式聚合平台上全面呈现。

聚合平台模式下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高各方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效率,实现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三降”,使业务在稳健运营的前提下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促动信贷服务逐步实现从“普”到“惠”的裂变。2005年以来,平安普惠已累计为以小微、个体工商户为主的800万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务,其中约70%未从银行获得消费类或经营类贷款。其业务遍布全国310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率达93%。自2016年开始,平安普惠已先后通过与宋庆龄基金会、妇联等合作,发放免息贷款帮助了部分农村创业群体。

2017年平安普惠于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平安普惠公益基金”,向农村妇女提供免息创业贷款和创业能力建设服务。来自重庆市青峰镇牌坊坝村38岁的返乡创业带头人张正群就是第一批受益人,获得了100万元的免息创业贷款。她创立的养殖合作社将带动周边农户50余户、200 余人,实现户均增收3万余元、人均增收5000 元以上。张正群和她所在的小村庄,正在这样的帮助下,发生点滴改变。截至2018年底,平安普惠已累计为750万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种养殖户提供借款服务超过28亿元。 

为了探索商业可持续模式,服务更广泛的“三农”人群,2018年以来,平安普惠开始扩大聚合的范围,与长期服务“三农”的农业基层服务机构合作,并已在重庆地区正式落地低息“三农”贷款产品。针对客户信用风险大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平台采取了共同担保的方式分担风险。针对“三农”贷款中有效抵押物不足、需要外部增信的问题,通过引入专业增信机构风险共担,共同化解农民抵押物少、农业信贷风险大的难题。

在金融科技方面,平安普惠将通过大量系统优化、流程精简,改善传统信贷模式融资慢与农业生产季节性资金需求时效性强的矛盾。例如,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审批,快速完成审批及放款;委托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出面进行资料收集和签约让农户在短时间内拿到所需资金,不误农时。 

据悉,低息“三农”贷款产品作为平安普惠“聚合模式”在“三农”领域的实践应用,将于今年在全国全面推广,推动平安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三农”。

此外,平安还通过保险的介入撬动产业扶贫资金的核心。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上用于农户个人参与农业生产的信贷资金成本高,担保要求多,往往为农户带来较大的压力,同时借贷用途缺乏规范,贷款回收风险较大。“平安扶贫贷”正是针对这一痛点而设计,一方面通过“保证保险+全额贴息”等手段实现扶贫资金的“免息免担保”,降低运作成本,撬动“三农”资金顺畅运行;另一方面通过风控机制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农户“见货不见钱”的贷后闭环管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