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建议创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探索与世界级湾区相匹配的高等教育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银昕 |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文字编辑:谢玮

3月5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此次参加两会,将创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写入了建议中。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立了大湾区发展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和实施方略。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与科技创新的驱动,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紧迫的任务。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技,也就必须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领域合作紧密,但教育和科技领域合作较为滞后,未能形成推动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合力。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创新发展,不仅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更要有体制机制上的大胆突破。

李清泉认为,有必要在深圳建立“高等教育特区”,通过中央政府赋予特区一系列高等教育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突破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中的体制机制壁垒,探索创建与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新体系,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坚强支撑。

李清泉的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以特区为依托,构建大湾区高校合作办学新格局,既支持粤港澳高校在深圳高等教育特区合作办学,也支持深圳高等教育特区的高校在港澳地区办学,同时引进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在特区与湾区相关高校组建联合学院、特色学院,实现国际一流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汇聚。

第二,以特区为枢纽,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创新走廊,以特区为媒介,支持湾区高校与国际一流实验室和大学合作,创建若干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加盟大学与粤港澳高科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实体联合研发机构,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三,以特区为基地,实施促进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新举,实施“湾区大学生交流计划”,通过夏令营、国情之旅、研习营等形式,定期进行大湾区青年书画和其他人文艺术交流,逐步增强港澳青年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最后,以特区为试验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范式。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指引,国家给予特区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特区在招生制度、学科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如突破招生指标限制,自主确立招生指标和招生办法,自主设立博士点、硕士点,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及留学生招生规模;突破教师编制、工资、职称、税收等限制,促进国内外高水平师资的大批引进和合理使用。


(网络编辑:刘冰倩)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