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胡季强:中医药监管仍九龙治水,产业占比逐年下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国强︱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近年来,中医药在医疗医药卫生改革、在百姓看病就医选择等方面受到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待遇,整个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制造、准入、临床使用等方面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表示。

胡季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供了他今年的建议——《关于在国务院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9898

(贾国强 摄)

他在这份建议中,列举了中医药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和危机:

一是中医药监管主体缺少,九龙治水局面尚未有效改善。中医药产业链长且复杂,监管要横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林业草原局、商务部、工信部、药监局、市场监管局、中医药局、卫健委、医保局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于是便形成了政出多门的碎片化的监管。一项部门政策的出台只是考虑局部发展、局部管理,整个产业无序、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始终没有良方来解决,处于中成药的产业链上的企业同样疲于应对。

二是中药评价体系、注册审评制度不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系,成为中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羁绊。《中医药法》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推动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但是,《中医药法》颁布两年来,业界期盼的相关评价体系未及时出台,而且随着我国的药品审评制度逐渐向国际标准并轨,与中医药理论和发展规律渐行渐远,审评标准的“西化”把中药新药上市和创新挡在门外,中医药的研发陷入困境,如“2018年批准新药50个,仅有一个中药(六类新药),审评报告数据让中药界的从业人员无地自容。”

三是中药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地位下降,中药行业遭遇断崖式下跌。医疗机构控制医疗费用无可厚非,但如何控费、医疗机构往往取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动辄在中药上下刀。中成药在进院、临床使用、药占比考核中受到诸多限制,如有的医院在备案采购药品目录中明确规定“中药制剂不予受理”,许多医院明确要求医生限制使用中药。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2018两年时间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下跌高达37.7%,中成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工业的比例也逐年下滑,比重从2013年的23.63%下滑到2017年的19.23%,2018年1-9月已下降到18%,这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中提出的“在2020年中药产业占医药行业产业的比重达到30%”的目标越来越远。

他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议在国务院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在“一法一纲二规划”的大框架下,提出“中医药传承发展顶层设计”,合理调配涉及中医药全产业链管理的部门职能,最大限度减少“九龙治水”带来的监管空档和低效,提高监管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第二,督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履行主管中医药工作的法定职责,依照《中医药法》给予其开展相关工作的充分授权,必要时可成立“国务院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

第三,督促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大政,充分认识中医药的临床价值,推进中医药临床路径制定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纠正粗暴对待中药的做法。

第四、督促国家药监局尽快研究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审评审批体系,把制订《中药注册管理办法》纳入修法计划,启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工作。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