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经济 > 产经 > 正文

发现中国原创技术 |加氢3分钟,续航700公里 “氢”有望掀开新能源车第二篇章(2)

虽然产量仅占全部新能源车的千分之一,不过从201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

中国能源工程集团董事长刘斌:氢燃料电池今年实现量产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姚冬琴 | 北京报道

p39 姚伟康I 摄

(姚伟康 摄)

《中国经济周刊》:从国内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前景如何,未来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刘斌:到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0年蝉联全球第一。现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才刚开始进入市场,未来如果替代传统燃油车,这个市场会是极其巨大的。

未来如果氢燃料电池的成本能够大幅下降,效率继续提升,将不仅仅是汽车的动力,甚至会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动力。在日本已经有这样的应用,用氢燃料电池来做分布式能源,对于电网是非常好的支撑。

《中国经济周刊》:对于三方合作成立的中氢科技公司,其商业规划是怎样的?

刘斌:当前面临特别好的机会,我们产品已经做出来了,国家补贴政策也非常明确,如果把市场推广做好,今年实现量产并达到一定规模,我们是有信心的。目前,除了与中国动力控股合作,把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带到香港市场,我们还与奇瑞集团达成合作共识,在芜湖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氢燃料电池车用系统集成,用于商用车和乘用车。与宇通集团、国机智骏汽车的合作也在推进中。

《中国经济周刊》:加氢站的配套仍有待进一步破局,对此您有何考虑?

刘斌:目前我们在做加氢机的研发,很快会落地。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但未来的应用场景主要还得靠政府的力量,比如说通过氢能源商用车的落地,在某些地方先建一些加氢站。

在美国我们看到,加氢站是在加油站基础上改造,安装加氢机,其推广其实比充电桩要简便易行,因为加氢和传统汽油车加汽油的方式类似,3至5分钟就加满了。现在唯一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对于加氢机,国家现在还没有相关标准。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有大量公司和资本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其中不乏很多央企。与之相比,中氢科技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刘斌:我觉得第一我们走得早,而技术的研发是需要积累的。第二,有些央企会考虑整个产业的布局,而我们会集中精力做好氢燃料电池电堆和发动机的集成,整车制造交给专业的车企去做。

专注于把电堆和发动机的性能提高,成本降低,这就是我们的聚焦点,也是我们未来可以跟任何一个企业去竞争的优势所在。


2019年第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