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毅强:中国的 “马斯克们” 需要打通 “最后一公里”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毅强在中国运载火箭领域研发一线深耕多年,他从目前的商业航天的发展方面畅谈军民融合、商业航天。

p70

高端对话:军民融合催生自主核心技术

2018年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将深藏背后的科技较量推到前台。全球格局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巨变,军工行业作为国防建设和高端制造的支撑,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打通军民两大体系,实现军民融合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军转民、民参军,也随之迎来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性机遇。

空间技术、卫星导航、商业航天、电子测控、军用无人机……在每一个聚势而起的领域里,都涌动着创新与颠覆的澎湃动能,也蕴藏着富国强军的磅礴力量。

适逢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军民融合定方向、绘蓝图;号召人们要敢于涉险滩、动奶酪,敢于破难题、闯难关,敢于蹚路子、辟新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路子。

当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梦想家冲破体制藩篱,选择迈上军民融合、高端制造这条赛道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军民融合必将催生更多自主核心技术,下一个 “钢铁侠”将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诞生,令世界惊叹!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毅强:

中国的 “马斯克们” 需要打通 “最后一公里”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 论坛现场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期)

2019年,中国航天迎来开门红。

1月3日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引发了国际舆论的热议。

从2018年开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为全民关注焦点,尤其是商业航天领域,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公司蓝箭发射了首个入轨商业火箭“朱雀一号”;商业微小卫星研发与服务商天仪研究院陆续发射了7颗商业小卫星;一站式网络连接服务商连尚网络也宣布了“密谋”两年的商业航天计划,预计组建连尚网络蜂群星座系统,为全球联网服务提供新的破题思路……

p75 杨毅强在第十七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参加“军民融合催生自主核心技术”高端对话

杨毅强在第十七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参加“军民融合催生自主核心技术”高端对话

2018年12月29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信通院、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经济论坛上,以“军民融合催生自主核心技术”为主题的高端对话环节大咖云集。

在军民融合战略全面推出之后,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商业航天领域。商业航天深在哪里呢?这方面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政策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毅强在中国运载火箭领域研发一线深耕多年,他从目前的商业航天的发展方面畅谈军民融合、商业航天。

美国发展商业航天的经验为什么值得借鉴

“世界航天各国,应该说航天强国都把商业强国当作一支重要的力量对待,军、民、商三方互为补充。另外军民融合已经由过去的‘以军带民 ’转向了‘军民一体’ 和‘寓军于民’的方向。”杨毅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他认为美国发展商业航天的经验值得借鉴。

这是因为首先美国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制定法规,支撑商业航天的发展。不仅仅建立高效管理体系,保持本国在太空的领导地位与绝对的主导地位与利益,而且美国是第一个在政策层面上进行国家的统筹和策划的国家。从上个世纪1980年代到现在,美国有关的商业航天法律法规有几十部,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太空战略指令1号2号,颁发了新的国家航天战略。

其次是美国成立了相应的航天机构协调军民融合发展。在特朗普上台之后重建了国家航天委员会,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协调政策、法规、调配资源。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召开了国家航天委员会,会议都邀请商业航天企业参加。其主要目的是,保持美国在太空的领导地位,要求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到保卫美国太空的利益。

美国还在不断的扩展商业航天的应用范围。从通信卫星的发射、应用,扩展到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应该说已经逐步实现了商业化。美国开始让商业公司参与了美国卫星的运行管理。比如说,美国已经联合太空作战中心增加了商业代表席位,不但美军可以采购商业卫星数据,而且商业公司可以参与卫星管理,必要的时候作为一个备份作战力量来使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9月美国空间飞机X-37B由SpaceX发射成功,第一次由私营航天公司发射美军的技术装备。

“我们过去讲航天,载人航天、嫦娥工程都是国家重点工程,这两年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是由过去相对比较封闭,向军民融合背景下开放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转变。应该说在国家大背景下,中国商业航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催生了星际荣耀、北京天链测控等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这些企业涵盖了卫星应用、卫星研发、火箭研发制造、火箭发射、卫星测控运维五大发展领域,这些新兴的商业航天领域借鉴先进经验,可以很快发展。” 杨毅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中国的“马斯克们”需要打通商业航天“最后一公里”

2018年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资本+体制内人才”让过去只有“国家队”才能玩得转的航天领域,开始进入以市场为主导的新时期。

那么,在新旧更替之际,我们还面临哪些问题呢?

杨毅强认为,首先,国家整体政策设计不够科学,战略和统筹的谋划有待进一步加强;立法上也存在缺失,政策制度不够完善,航天行业的壁垒没有彻底消除利益藩篱。另外,航天机构管理比较分散,军队、政府、商业的航天活动共享机制没有形成,存在重复建设,航天资源应用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整个行业相对封闭,航天人才的流动也很困难。同时,安全问题也成为业内很多专家疑虑的焦点。

他希望可以为中国的“马斯克们”打通“最后一公里”。

杨毅强认为,对商业航天特别是火箭,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第一,国家应该制定航天法律法规。我们航天业发展了60多年,却没有航天法,与航天大国的地位不相符,法律是中国航天政策、产业的上位法,要通过法律统筹国家航天资源、规范航天秩序,特别是要对商业航天企业加以规范、指导、引导、扶持。

第二,希望能够关注公众安全,出了问题没有小事情。政府机关、军队,应该考虑参照过去航空比较成熟的标准,建立商业航天的相应的、适航的技术标准,依托国家科研机构或者高校,成立类似民航技术中心的模式,通过定量分析、定量评价,给军队、政府决策,提供一个相应的技术支持。

第三,建议国家成立类似美国航天委员会的机构,统筹军民资源。

第四,航天体制相对比较封闭,产业链商业化不足,但是随着目前的发展,将会促进商业航天标准化建立,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创造条件。

“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62年的历程,成绩卓越,举世瞩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特别是在军民融合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商业航天是技术创新比较高、经济质量效益高,而且军民融合属性兼备的一个新兴业态,商业航天应该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新的增长极。我们应该发挥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加快航天建设,推动商业航天走向健康、自主、可持续发展之路。”杨毅强如是表示。


2019年第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