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钮文新:货币政策切忌让市场产生差异化理解

文| 钮文新

1月份,央行将通过1个百分点的降准释放1.5万亿元基础货币。按照此次降准规则,1.5万亿元基础货币将有7000亿元对冲到期MLF,而真实投放给市场的基础货币将达8000亿元。问题是:央行真释放了8000亿元基础货币?这当中恐怕需要央行给出更为客观地评价。

首先,以降准对冲MLF的“收短放长”行为,市场将大致减少多少短期流动性需求,以此告诉市场,不要过于担心M2增速减缓;其次,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去年11月份达到12446亿元,较10月上升近2500亿元,12月估计至少还有1000亿元的提高,这是央行上收第三方存款机构交易保证金所形成的存款,其所针对的问题是:这次降准对冲掉这部分货币回笼后净投放多少?第二,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会不会受到财政存款增加的影响?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需要央行给出准确计算,让所有市场参与者明明白白,否则会导致许多市场猜测。比如有报道说,1月份财政税收上存央行将达7000亿元,大致对冲了降准所释放的基础货币;再比如,因为央行对冲操作,形松实紧,因而导致一个严重后果:按照“形松”看,货币政策效率边际递减,甚至给人以失效之感,并使得一些只会看表面的经济学家“唱衰货币政策”。

笔者当然认为这次降准“无论如何都会向市场注入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第一,“收短放长”所形成的基础货币结构转变,必然导致市场长期资金增加、短期资金需求减少,从而表达为货币市场短端利率下降,金融流动性增加;第二,就算财政存款增加货币回笼,但财政存款毕竟是要花出去的钱,只是时间问题;第三,因为交易保证金上收,所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对这部分资金失去利益诉求,过去过大的规模存在降低预期。总之,全面观察之后,基础货币净投放还是可以确认的。但央行需要给出更加权威、更加精准的计算数据,这是避免市场“妖言惑众”的关键。

货币政策是公共政策,切忌市场产生差异化理解。正因如此,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产生变化之时,都需要很长时间和市场沟通。表面看这是尊重市场,但实际上,这是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只是政策方向,更重要的是政策力度,只有市场所有参与者对方向和力度有了正确认知,市场才会对政策作出积极、有度、有序的准确反馈,才会避免市场出现恐慌、无序、过激等不良行为。

更重要的是,出现货币政策(公共政策)的差异化理解,是对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侵害。大机构数据齐全,其专家每天都在研究,它们都可以非常准确地计算出货币政策是松是紧,但中小投资者不行,他们只会依据表面现象体会央行意图,所以,如果出现“明暗不一”的政策氛围,那广大中小投资者就很可能变成被鱼肉的对象。

所以,恳请央行拿出更多的耐心,重要的话说3遍、5遍、10遍并不多,不厌其烦地回答市场困惑,细致入微地体恤市场关切,这才能有效管理好市场预期。

货币政策属于公共政策,必须让公众透彻明了,越准确越好,尤其是涉及资本市场的公共政策,市场对政策理解的准确性,决定了资本定价的准确性。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