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货币政策需要为“稳定总需求”效力

钮文新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四季度(总第83次)例会指出:国内经济金融领域的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突出矛盾,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更加错综复杂,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而过去长时间执行的“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是否取得了“较好成效”?笔者不想评价,但笔者更愿意看到货币政策的执行者能够“增强忧患意识,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提高货币政策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会议指出,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边际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这一表述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交相呼应。但笔者认为,作为执行机构需要把问题想得更多一些,更复杂一些,更艰难一些。这就是说,央行要有更加充分的“底线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把各种预案做得更充足一些。正所谓:法乎其上,只得其中。让“底线思维”构建央行拉动内需的稍大力度,恐怕我们才有可能战胜更大的外部困难。

“推动稳健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之间形成三角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这是此次会议文件中最让人感到真切的表述。笔者曾多次提到:中国经济不在于增速多高,而在于良性循环。多年来,恰恰是因为金融短期化导致中国金融背离实体经济需求,脱实向虚,从而构建了金融与实体经济恶性循环的结果,这也是中国民间投资减少,经济内生性、主动性增长动力不断弱化,以致国民经济整体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情况必须得以有效改变,而关键在于货币政策选择正确。我们绝不能继续“以结构调整为由而扭曲总量政策”,更不能“货币调节方式转变而任由金融短期化”,这两个问题对货币政策执行而言,至关重要。正如“货币政策、微观主体、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整体”的表述顺序,很明显,货币政策是龙头、是老大,是根本,只有货币政策操作正确,才可能会有微观主体的活力;微观主体活力强大,资本市场才能发挥功能;货币政策操作正确、微观主体活力强大、资本市场更好地发挥功能,国民经济整体才有可能良性循环。

所以笔者认为,更合适的描述应当是:更加有效地执行稳健货币政策,推动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执行不能简单地“在利率、汇率和国际收支等之间保持平衡”,而必须遵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判断,“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按照中央要求:“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

稳定总需求、稳定总需求、稳定总需求——重要的话重复三遍。稳定总需求是货币政策的应尽义务,而过于纠结于“利率、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会不会弱化货币政策对内需的关注?至少,过去太长时间看到这样的问题,而未来更希望货币政策操作能够尽最大努力满足国内需求,而不是“牺牲内需去维系汇率稳定”。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