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河南 > 正文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毅强:中国的“马斯克们”需要打通商业航天“最后一公里”

杨毅强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杨毅强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侯隽) 12月29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信通院、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经济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行。论坛上,以“军民融合催生自主核心技术”为主题的高端对话环节大咖云集。

在军民融合战略全面推出之后,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商业航天领域。商业航天深在哪里呢?这方面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政策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毅强在中国运载火箭领域研发一线深耕多年,他从目前的商业航天的发展方面畅谈军民融合、商业航天。

杨毅强认为,美国商业航天与军民融合有三个经验可以借鉴:第一是美国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制定法规,支撑商业航天的发展。从美国的整个过程看,商业航天行为肯定不完全是一个市场行为,首先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与商业行为,主要目的是建立高效管理体系,美国要保持在太空的领导地位、绝对主导地位与利益。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太空战略指令1号、2号,美国明确提出来美国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以及其他目的地的载人探测任务,要通过商业合作方式推动民用技术的发展。

其次是美国成立了相应的航天机构协调军民融合发展。比如特朗普上台之后重建了国家航天委员会,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协调政策、法规、调配资源,保持美国在太空的领导地位,要求商业航天企业参与到保卫美国太空的利益。

第三个经验就是美国在不断扩展商业航天的应用范围。例如,众所周知,卫星都是从通信卫星开始,从发射、应用等等,后来扩展到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应该说已经逐步实现了商业化,商业运维公司可以参与卫星管理,必要的时候作为一个备份作战力量来使用,最有代表性的是2017年9月美国空间飞机X-37B由SpaceX发射成功,第一次由私营航天公司发射空军的技术装备。

2018年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资本+体制内人才”让过去只有“国家队”才能玩得转的航天领域,诞生了不少初创公司。不同于一开始便幻想移民火星的美国的马斯克,中国的“马斯克们”该如何破题呢?

杨毅强认为,对商业航天特别是火箭,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为“中国的马斯克们”打通最后一公里。

第一,国家应该制订航天法律法规。我们发展了60多年,我们没有航天法,与航天大国的地位不相符,法律是中国航天政策、产业的上位法,要通过法律统筹国家航天资源、规范航天秩序,特别是要对商业航天企业加以规范、指导、引导、扶持。

第二,希望能够关注公众安全,出了问题没有小事情。我建议政府机关、军队,应该考虑参照过去航空比较成熟的标准,建立商业航天的相应的、适航的技术标准,建立依托国家科研机构或者高校,能够成立类似民航技术中心的模式,通过定量分析、定量评价,给军队、政府决策,提供一个相应的技术支持。

第三,建议国家成立类似美国航天委员会的机构,统筹军民资源。

第四,航天体制相对比较封闭,产业链商业化不足,但是随着目前的发展,将会促进商业航天标准化建立,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创造条件。

“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62年的历程,成绩卓越,举世瞩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特别是在军民融合大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商业航天是技术创新比较高、经济质量效益高,而且军民融合属性兼备的一个新兴业态,商业航天应该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与新的增长级,我们应该发挥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加快航天建设,推动商业航天走向健康、自主、可持续发展之路。”杨毅强如是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