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40年40个瞬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1月28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之中,并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之中,并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p158-2015 年 9 月2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

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

翻开习近平的《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发现,从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发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的讲话,到2018年6月22日他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讲话要点,5年时间里,习近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所发表的重要论述多达85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这番讲话告诉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和联合国宪章最大的尊重。正因如此,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呼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走上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讲坛,他明确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并带来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他指出: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他承诺: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这番讲话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已经被赋予了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并正在成为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寻求和平发展之路的行动指南。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近代西方文明的扬弃与超越。尽管,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历史,确实带给世界巨大的发展动力,带来高超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风貌,但“文明与野蛮”的二元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始终如影随形,它难免把世界变成了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原始丛林,更会带来永无休止的冲突和战争。

p159-2018 年3 月21 日, 厦航MF8116航班飞抵福州。这架飞机是全球唯一的联合国特殊涂装飞机,被命名为“联合梦想号”。厦航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于2017 年2 月15日与联合国在纽约签署协议,成为全球首家与联合国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合作的航空公司。这架飞机的机身主体使用蓝色覆盖,象征着美好、希望以及无限的未来。

2018年3月21日,厦航MF8116航班飞抵福州。这架飞机是全球唯一的联合国特殊涂装飞机,被命名为“联合梦想号”。厦航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于2017年2月15日与联合国在纽约签署协议,成为全球首家与联合国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合作的航空公司。这架飞机的机身主体使用蓝色覆盖,象征着美好、希望以及无限的未来。(视觉中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打破了“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突破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只为一己之利的思维方式,形成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的“中国方案”,同时也让国际秩序变得更加公正合理,这是全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当今世界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并把我们的命运连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实际正是迎合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但中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中国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形成全球治理新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撰稿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周毅)

亲历者 孙玉玺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担当

——与世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p16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之中,并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在外交部公共外交政策咨询委员、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孙玉玺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当今世界如何实现和平与发展,提出了完整的构想和理念,展现了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的卓越智慧、强大力量和大国担当。

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孙玉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为世界更好地发展奉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践行于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外交经验的总结。

在中国外交一线工作长达近40年的孙玉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说,自己从1977年即进入外交部工作,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至今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的见证者。在他看来,应当从五方面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一,维护和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其二,寻求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障;其三,共同繁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其四,开放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其五,美丽绿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

孙玉玺直言,上世纪他曾在西方学习国际关系,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于西方大国历史发展逻辑有种简单总结,那就是“国强必霸”,所以有些人恶意臆测所谓的“中国威胁”,这实际是囿于西方近现代扩张的历史。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用合作共赢的新思路代替你输我赢的旧逻辑,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彰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孙玉玺对《中国经济周刊》指出,当前,包括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疾病乃至分裂势力等问题,国际安全面临很多挑战。为寻求普遍安全,中国在相关国际组织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安全,寻求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繁荣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今天,中国不仅要让自己的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还尝试把自己“富起来”的经验传播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为非洲、拉丁美洲提供了很多“授人以渔”的帮助。“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样一个重要实践平台,目的是什么?就是整个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就是源于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要想富先修路。”孙玉玺直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建设世界,就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孙玉玺表示,这一理念集中了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个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几大不同的宗教以及数不清的教派,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必须得有开放包容的精神。”

新时代的大国担当

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或许只是短暂的瞬间,但中国的外交不断开拓前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孙玉玺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GDP全球第二、对外贸易全球第一等经济领域,同时还体现为中国跟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方面。40年来,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提供更多的国际产品,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孙玉玺对于中国外交的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字。在他从事外交工作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从未卷入世界上的任何一场战争。由于工作需要,他曾进入南斯拉夫、柬埔寨、阿富汗三个国家的战场,工作中,中国始终是维护和平的力量。以柬埔寨战争为例,当时作为中国助理代表,参加联合国柬埔寨维和机构,目的就是制止战争,恢复和平。在维护国际公共安全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的管控,致力于朝鲜半岛无核化与和平稳定,与东盟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深入参与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反恐合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回顾这40年来我自己参与的外交工作,中国在和平发展、和平统一、和睦相处三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始终都围绕着‘和’这个理念。”孙玉玺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延续与发展,也是改革开放40年淬炼出的外交智慧。

孙玉玺坦陈,从发展角度看,我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初,小平同志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过指导中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思想,那就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外交工作需要“奋发有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仅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且在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众多全球性组织中的地位、作用都在不断提升。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可以说是在国际舞台上扛起了“一面重要旗帜”。

实干为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2013年,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孙玉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以务实行动不断加深与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大战略举措。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中国已经与10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50份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超过300个,涵盖区域遍布全球。

孙玉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当年阿富汗战争之后,作为中国阿富汗事务特使,他参与了阿富汗和平重建的工作。当时,美国在帮助当地搞军队重建,德国在帮助当地搞警察重建,而中国则在经济重建中发挥最大作用,帮助他们建医院、修学校、建设水利工程等,做了很多工作。

在孙玉玺看来,“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开放的倡议,操作性极强,正在成为全球共商、共享、共建的平台。中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丝路基金已经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已正式开业。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孙玉玺表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要与全世界人民风雨同舟,相互勉励,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谢玮采访报道)

责编:郭芳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50期)


 

2018年第5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8年第5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