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山西 > 正文

全国百家网媒聚焦三晋文旅 助推山西全域旅游全面发展

12月10日上午,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2018全国网络媒体看山西活动在省城太原启动。来自全国81家网络媒体的编辑、记者和省内20多家媒体的记者约150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在启动仪式上,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贵向远道而来的媒体记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山西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李贵表示,山西在提供优质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致力于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举办此次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持续推出大规模、高质量的网络系列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助推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正围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径,以深化文旅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加快文旅重大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集聚发展,做强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品牌,隆起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完善大运黄金旅游廊道,构建全省域旅游发展“331”新格局。山西文化旅游业潜力巨大,山西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山西文化旅游业前程似锦。

随后,来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搜索、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凤凰网、澎湃新闻网、湖南红网、四川在线、浙江在线、河南大河网、上海东方网、山西新闻网、山西云媒体等全国重点新闻网站的“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2018全国网络媒体看山西采访团成员,在接下来约3天半的行程中兵分三路,深度体验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精品线路上的景区景点,并进行采风报道。

截至目前,本次全国网络媒体看山西活动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搜索、新浪网山西新闻网等全国重点新闻网站制作“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专题38个,发布原创稿件400余篇、微博200余条、微信900多条、抖音短视频50余条,新浪微博话题#2018全国网媒看山西#浏览量达到2000万+,省内外网络媒体转载稿件千余篇。其中,长城博览在山西路线原创稿件153篇,转载稿件495篇,抖音短视频及微博71条;黄河之魂在山西路线原创稿件128篇、转载稿件200篇、抖音短视频及微博33条;大美太行在山西路线原创稿件78篇、转载稿件256篇、抖音短视频及微博30条。

 不到山西长城 不知道博览的意义

 “此次山西行,从五台山,到广武长城、雁门关、应县木塔,再到华严寺、云冈石窟,这一路感受到了风景壮美、历史悠悠,华夏文明之博大,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生要读的书还有很多,要行的路还有很远,要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3天半的时间、1200余公里的旅程过后,大连天健网记者王军辉回味无穷。

12月10日至13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2018全国网络媒体看山西活动长城线的30余家全国网媒代表,有了一次深沉而又难忘的山西经历。长城博览在山西,这是山西旅游“新三板”的一句宣传语,却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媒记者有了更为真实的感受。

以长城为名,串起了山西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线路,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这是初来山西者最为向往的地方。但长城旅游板块的魅力,显然并不止于此。厚重的古建遗风、神秘的契丹文明,都是本次山西之行的收获。

长城博览保护与开发并重

12月11日,当一道蜿蜒山间、腾跃隐伏的巨龙出现在眼前之时,来自华声在线的谢峰,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在湖南就知道广武明长城的名头,是国内长城之珍品,也知道标志性建筑“月亮门”就在山顶,曾因恶劣天气受到损坏。因为行程所限,在此地并无太多的逗留时间。但谢峰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在凛冽朔风中来了个半小时的折返跑,就为看到心心念念的“月亮门”。

距离广武明长城之东南,不过10公里左右,就是雁门关。在众媒体记者中,这更是一个如雷贯耳的所在。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总体防御工程包括“两关四口十八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作为中国古代北境著名的军事要塞,共发生过1700多次大小战争,20多位名将曾在此驻守。中国搜索网采访部主任陈城听着嗖嗖的北风声,循着深深的古车辙,感受烽火狼烟的苍凉,领悟中华文明的融合。来自凤凰网的黄一磬,更是长城深度爱好者,当日连夜推出《鱼说雁门关》,用漫画加文案的形式,趣说雁门关的人文历史。

从战国到明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山西境内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最早的长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晋之后。广武明长城与雁门关,只是山西境内长城的代表。相隔不过10公里的两地,有着不一样的境遇。如果让长城焕发出更多的魅力,这是两地都在思考的问题。保护与发展,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两端。谢峰认为,对于这些不可复制的历史遗迹,做好保护非常重要,哪怕仅仅是留在原处,对于这个民族的意义,都非常重大;山西文保部门正在积极采取的举措,让人非常欣慰。

山西景区如何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升级为5A级景区的雁门关,正在进行探索。代县银泰雁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曾成龙介绍,景区正在联合浙旅集团规划设计院进行下一步的规划,依据雁门关的历史文化,梳理出10条故事线,然后进行活化,打造一些旅游演艺体验产品。其中,武侠要成为雁门关开发旅游不能放弃的IP,目前粗浅的构想,就是结合《天龙八部》萧峰跳崖的故事,做一个蹦极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古建厚重重走林梁山西路

“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开三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感触便是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道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是1933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写给妻子林徽因的信中所道。当时,梁思成第一次来到应县实地测绘,而林徽因结束大同的考察后因故返回北京。

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佳偶,是他们在与营造学社的同仁对中国古建筑的大规模考察中,四到山西,发现了五台山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以及大同华严寺、大同云冈石窟、应县佛宫寺释伽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晋祠圣母殿、鱼沼飞梁等古建奇葩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价值。

12月11日,在了解到应县木塔以及山西古建与梁林夫妇的不解之缘之后,再翻看媒体采访团本次活动行程,全国各地记者忍不住感叹,原来我们是在“重走林梁山西路”啊!在应县木塔,东方网媒体中心副主任钱程灿停留良久,感受着千年之前的气息。对于山西此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期待。“山西保存了中国元代以前70%以上的木结构建筑,全国发现的保存完好的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虽来自上海,但钱程灿对此如数家珍。此行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钱程灿在太原都去了同一个地方——山西博物院。因为,那么多的珍贵馆藏,他一次根本看不完。无论在博物院,还是在古建筑,钱程灿都选择一个人静静观看,细细品味,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世界。

和钱程灿一样,很多外地来的网络媒体人,除了山西的土特产之外,还想带走一些富有山西特色的文创产品。烙上地区文化符号印记的文创产品,作为文化底蕴的承载者,这样的特色纪念品,很多外地游人都想带回去。在钱程灿看来,首先,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其次,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山西文化。

契丹神秘探寻失落的文明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民族曾强势崛起,一统中原北方大地,横跨长城内外,创造了200多年的辉煌历史,却又如同昙花一现,整个民族突然消失。这个民族就是契丹,建立的政权就是辽。在现今中华大地56个民族中,并没有契丹族的名号。这个失落的民族成为一个历史之谜。但在三晋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因此留下了不少契丹人的踪迹。从代县雁门关到应县木塔、到大同华严寺,媒体团感受到了契丹文明的遥远气息。

12月12日,媒体团来到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的华严寺。在寺内静静地伫立着一尊双手合十、露齿微笑的菩萨像,这就是著名的合掌露齿菩萨。这座佛像也传递出千年之前契丹人的淳朴之风。笑不露齿、衣不露背、行不露脚,这是传统上汉族对女子的要求,但这位“女神”却是微笑嫣然、细腰婀娜、双脚赤裸,完全反其道而行之。不同时期的艺术,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契丹女子的豪放洒脱、奔放自由,让人心折。

对契丹文明的追寻,当然不止于此。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应县释迦塔,是一座是由大辽传奇人物萧太后倡议建设的著名佛塔。在释迦塔的一层,前门楣描绘了三位女性,后门楣还画了三个男性。衣着、发式等特征几乎符合契丹人的特点,显然画匠所描绘的主人公就是辽代某些贵族。有人推测,所绘人物分别是辽国的三位皇后和三位皇帝。

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远逝的记忆……历史的烽烟散去,一个民族的文明总能留下一些密码和印记,供后人去求索和追寻。王军辉此行开了眼界,因为来自辽文化深厚的辽宁,她对契丹文明更为关注,在这里,她看到一些从未留心的细节,她对契丹文明还想了解更多。

览黄河美景 溯华夏之源

12月10日至13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2018全国网络媒体看山西大型采访活动成功举办。期间,在黄河线逾1200公里的行程中,网媒编辑、记者们欣赏到壶口瀑布令人心潮澎湃的冰挂美景,触摸了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黄河大铁牛,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在晋国博物馆端详晋文化的模样,饱览黄河好风光,探寻华夏古文明。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写,“大美山西”“文化山西”成为整个行程中的高频词,来之前“黄河之魂为何在山西”的疑问,也在笔下、镜头下,在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平台的一篇篇新闻稿件中得到了解答。

一览黄河美景领略黄土风情

作为中华母亲河,黄河在孕育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在流经晋陕大峡谷和黄土高原之后造就了无数的美景和厚重的文化。从偏关县老牛湾入境,从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黄河流经山西忻州、吕梁、临汾和运城4个地级市、19个县(市),用965公里的澎湃,冲撞出独属于山西的精彩。

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山西壶口瀑布是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黄河在此由河宽300米收窄为50米,飞流直下,骇浪翻滚,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传数十里外,有排山倒海的雄壮之势。连日来,受降温天气影响,壶口瀑布两岸的岩石和护栏上出现了美丽的冰挂景象。12月10日,采访团成员来到这里,眼前的绝美奇观令大家连连赞叹。

“第一次来山西就是大冬天,正好还碰上大降温,‘冷’是最大的感受。不过也正因为此,才能看到跟南方完全不同的美景,实在是太壮观了,难以形容。”虽然手冻得通红,但壶口瀑布的冰挂美景,让东南网记者肖月青顾不上寒冷,舍不得放下手机,“一定要好好记录下这些美景,通过网络让更多人共享这一刻。”荆楚网记者蒋成凤深有同感:“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的震撼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来过的人才能体验到那种气势磅礴、恢弘大气。”

如果说壶口瀑布只能远观,那么,永济市蒲津渡遗址的黄河大铁牛,就是黄河景观中可以触摸到的存在。永济地处晋陕豫三省交会的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有渡口多处,其中蒲州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也是春秋时期黄河大型浮桥——蒲津桥所在地。

唐代开元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永济已经成为当时全国的第六大城市,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的窘况已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的交通需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保证秦晋要道畅通和长安食盐供应,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下令倾全国之力“新作蒲津桥”,动用当年全国产铁量的80%,铸造了八尊铁牛,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既是稳固蒲津浮桥的地锚,又是镇河的天神。

1000多年来,黄河几经改道,曾经见证过大唐盛世气象的黄河大铁牛,也被深埋于黄沙之中。直到1989年8月,在蒲津渡遗址上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才全部出土,重见天日。如今,四尊铁牛静卧在黄河蒲津渡遗址上,身姿矫健,威风凛凛。触摸着千年铁牛,不少记者纷纷感叹:“这些大铁牛,不就是稳固唐朝版的‘港珠澳大桥’吗?”

回望三晋历史溯源华夏文明

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黄河无私地滋润着三晋大地,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核心区就在这里。这方名叫山西的水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故乡,长久的文明积淀,在这里留下了丰富多彩又无比厚重的历史。

华夏文明自尧始,帝尧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杰出贡献为世人所敬仰和尊崇,被华夏儿女尊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所以临汾又被称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12月12日,临汾市尧都区尧庙仪门前,在导游的解说下,网媒编辑、记者们正衣冠,列队沿“龙脉”肃穆前行,用华夏文明之仪,表达对尧帝的敬意。

步入庙内,殿宇重叠,古柏参天。一方尧井台引得众人纷纷驻足,围观天下第一井尧井。据介绍,尧时曾发生干旱,尧率领众民“寻蚁凿井”,并大力推广,人们始围井而居,渐渐形成村落、乡镇、城市,由此产生的文明叫市井文明。汉网编辑宗晓斌有感而发:“不管是在尧庙还是在洪洞大槐树,这种根祖文化让人产生了很强烈的认同感,虽然我们经常说我是湖北人、你是山西人,但在这里,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是一家人。”

华夏故国三千载,风云春秋六百年。回望历史,山西的简称“晋”因何而来?古老的晋文化到底从哪里起源?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传说……在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采访团成员进入晋国博物馆探寻“三晋之源”。

“在‘曲村——天马遗址’的核心区域,一共发现了9组19座晋国诸侯及夫人墓葬,包括从西周早期第一代晋侯燮父到春秋早期的晋文侯共九代晋侯和夫人,这就证实了我们这儿是名副其实的三晋之源,是晋国的始封地所在,晋国最早期的都城所在地。”据讲解员介绍,晋国博物馆依托“曲村——天马遗址”兴建,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文物遗迹展示为一体的山西省首座大型遗址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国历史文化风貌的平台。

步入晋国历史文化展厅,曾经在这片沃土上创造了辉煌霸业的晋国历史被缓缓揭开。叔虞封唐、燮父改晋、文侯勤王、文公称霸……当年的金戈铁马、辉煌繁华似乎就发生在昨天;而馆藏的出土文物、青铜器皿,又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的模样,晋文化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来之前以为是‘青铜’,看过以后才发现竟然是‘王者’!”在晋侯墓地遗址陈列展厅,大连天健网总编辑李艳茹被深深震撼:“没想到这里竟有目前中国发现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比秦始皇陵的车马坑还要早600多年。”

 盛赞文化底蕴建言文旅山西

“山西的文化底蕴真的是太深厚了,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更是令人羡慕,这样一座‘文旅富矿’,一定要好好挖掘,未来大有可为!”一路上,大美山西让全国网媒记者连连赞叹,也让大家为文旅山西积极建言:“好风光不能‘养在深闺’,而是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让人们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山西、一个独具魅力的山西。”

对于这一点,李艳茹深有体会:“一个地方的形象推广非常重要。曾经在大连举办的达沃斯论坛上,一位波兰画家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他想象中的中国很落后、大连很落后,但实地看了以后才发现,其实‘大连是个很开放的城市,比我想象中的欧美还要先进50年’。山西也一样,没来之前对山西的印象还停留在‘煤炭大省’‘煤老板多’这类标签上,根本想象不到这里的历史这么悠久、文物这么丰富,尤其是对山西晋文化的了解,我觉得一直以来从书本上得到的,还不如这一次网媒行的收获多。”

因此,她建议,山西可以联合兄弟省市打造文旅协作体,通过旅游联盟来抱团发展,联合推广宣传。“另外,文创市场潜力巨大,文创产品的开发也可以助力旅游推广。山西是文物大省,只在晋国博物馆就有鸟尊、兔尊、猪尊等精美的青铜文物,如果能把这些资源好好地利用,创作出具有山西特色、小而精美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带动当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更能让游客把山西好风光‘带回家’,推荐给亲朋好友,主动宣传山西的旅游。”

李艳茹的建议,和四川在线频道主编邹万明的不谋而合:“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要扩大景区知名度,更要注重产业链的打造和延伸。很多地方想挖文化但挖不出来,可山西文化底蕴深厚,很多人文景点都可以挖掘当地文化的独特性,比如临汾曲沃是中华成语典故形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可以把这些典故利用书本、互联网等做成旅游产品,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得更广。”

同时,邹万明也希望,山西在文化旅游的宣传上加强对文化的挖掘。“一路走来,看到山西的旅游基础设施日趋配套完善,不管是交通、餐饮还是景区服务,给游客的体验都很好,这是山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个后发优势。但一个好的旅游景区,一定要有文化和故事来衬托。山西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大力发掘、精心包装,把美景蕴含在独特的人文历史、传说故事中,让游客听山西故事听得足够过瘾,相信山西会更有吸引力,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片神奇的黄土地,品味五千年的文明。”

  太行深处的美景和精神

人说山西好风光,最美风光在太行。八百里巍巍太行,巍峨险峻、雄伟挺拔,上接燕山,下衔秦岭,历史上被称为中华的脊梁。在这块中华腹地上,险关要道、兵家相争、烽火硝烟,铸就了英雄的太行精神,也养育出了祖祖辈辈的山西儿女。人,是一个地方最原始真实的底色。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来源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12月10日至13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2018全国网媒看山西太行线的30余家全国网媒代表,与太行山来了一次美丽的“约会”。从魅力长治,到大美晋城,9个景区,行程900余公里,3天半的时间里,网媒团用脚步丈量这片神奇的黄土地,在大美太行的山水风景中,重新认识了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山西人”。

百折不挠的山西人挺起民族脊梁 铸就太行精神

武乡,位于太行山西麓的一个小县城,却有着“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的美誉,是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齐名的红色摇篮和革命圣地,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这里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人人都能说上一段英雄传奇。在这里,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成为山西闪光的历史内涵。

武乡的自豪之处在于,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机关5次进驻武乡,前后驻扎536天,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华北抗战。八年抗战,武乡“出兵、出粮、出干部”,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2万多人为国捐躯。靠着“小米加步枪”,在民族危亡之际,打赢了侵略者的尖兵利炮。

武乡共有革命遗迹、纪念地700余处。此次网媒行,走进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近距离触摸红色太行。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武乡最具革命意义的建筑,也是国内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馆内收集展示了大批抗战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00多件。八路军作战时使用的大刀、长矛、手枪、迫击炮,缴获日军的机枪和子弹,都悄然记述着那段炮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我对八路军浴血奋战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影视剧中,当把那段炮火纷飞的年代凝结到一件件具体的文物中时,那种震撼是直达人心的。”在导游讲解八路军“名将以身殉国”的壮举时,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舆情中心运营总监杨婧泪光点点、久久伫立。从天府之国到黄土高原,一路北上,作为一名“川妹子”,杨婧在太行山找到了一种熟悉感。“我发现山西人和四川人很像,就像武乡的八路军和四川的川军团,骨子里都有那种为了民族大义而勇猛作战、舍生忘死的精神。”

站在太行山上,俯瞰苍茫大地,70年前的炮火声犹在耳。如果太行山有颜色,红色一定是它的底色之一。这片土地上,红色成为一种风景,更凝聚成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根植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里。

 艰苦奋斗的山西人让困难的日子“开出花”

身处大山,心怀宇宙,也许是终日所见的太行山,给了山西人雄浑无畏的气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随着嘭嘭啪啪的打击声,灼热的铁水于半空中撒开,铁水腾空瞬间,顿时化作繁星满天,一簇簇银花凌空绽开,变幻莫测,流光溢彩,似繁星闪耀,又似火树银花,美轮美奂,构成一幅幅奇异的烟火图景,震撼无比。12月12日,媒体团在晋城观看了这一“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技艺。

打铁花,又叫打铁水,是流传于晋豫地区的一种民间烟火,也是山西人智慧的象征。古代逢年过节,富人家流行放烟花,贫寒人家买不起烟花,就想出来用铁水“开花”庆祝的想法。打铁花与古代金属冶炼等有着密切关系。太行山赠与了晋城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使其冶炼业极为发达,为打铁花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西人是有多么强大又智慧的内心,才能在贫乏的生活里打造出这样绚烂的风景,铁花漫天那一瞬间,我们江南风景也要逊色三分了。”蔚为壮观的打铁花技艺,让中国江苏网记者金梦赞叹连连。

铁花纷飞,朵朵绽放,千年流传的光阴里,山西人用最有限的资源,和着最滚烫的温度,打造出最绚烂的星空。让艰苦的日子开出花的,不只是打铁花,山西人还在悬崖上开凿出一条条“天路”,堪称太行绝壁上的奇迹。

大自然在给了太行山陡峭绝壁壮美风景的同时,也带给当地山区民众出行最大的险阻。20世纪下半叶起,世代居住在晋东南和豫西北两省交界太行山区的人们,为了改变与世隔绝的闭塞面貌,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绝壁之上先后开凿出7条通往外界的公路,使天堑变成了通途。这些公路是南太行地区特有的景观,被称为“挂壁公路”。昆山挂壁公路就是其中最为惊险的一条。

“能把悬崖打通成公路,山西人就是现代版的愚公,这蜿蜒曲折的挂壁公路,就是山西人不屈信念、坚韧力量和聪明智慧的集合体。”12月11日,参观完昆山挂壁公路,中国网编辑记者尤自秀在感慨于山西人的神奇之时,也为山西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支招建言。“景观很精彩,但如何才能真正让游客产生必须专门去一趟的冲动?如果能把景点连成片区,实地举办一些摄影展之类的活动,再推出一些文创产品,相信会是一个绝佳的宣传契机。”

 奋进创新的山西人打造全新名片讲好山西故事

“游太行,不可不到王莽岭”。12月11日,媒体团一行来到此地,倾听王莽岭的历史传说,赏其山峰之千姿百态。游览中,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让媒体团一行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以前提及山西,第一印象是煤、酒、醋,颜色就是‘黑白配’。但王莽岭的秀丽风光,改变了我对山西这个煤炭大省的印象。保留景区的原生态,不盲目跟风修建人为景点,也充分展现了山西人的经营智慧。”太行山水的绝美景致,让中国西藏新闻网中文编辑室主任董秀丽赞不绝口,直言“不虚此行”。

晋商,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如今,山西人的骨子里,仍传承着晋商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品格。这一点,在晋城司徒小镇,可见一斑。

12月12日,媒体团在参观过皇城相府和上庄古村后,来到司徒小镇,在老锅巷品尝了地道的山西传统美食,在明清文化街一览千年前的古泽洲风情,在“创意农业嘉年华”感受传统农耕文化,还在剧场观看了体验式实景演出《又见老山西》。“这里完全是吃喝玩乐一条龙,让游客能不由自主地留在这里。果然山西人都会做生意,实在太精明了。”游览期间,陕西网记者孙倩发出由衷的赞叹。

从2010年到2018年,8年时间,晋城北石店镇司徒村,这座位于太行山的拥有700多户人口的小村庄,开辟发展蹊径、挖掘本土民俗、借力文旅融合,致力乡村振兴,山西人的奋进创新,打造出了一个全国各地游客都争着来“打卡”的网红景区。“其实一个景区的开发不一定非要动辄数百万元、上亿元的投资,只需要有好的创意点,小地方,就可以说大故事。”董秀丽说,司徒小镇把山西特有的“铁文化”“酒文化”“醋文化”“煤文化”等特色文化,和剧目表演、民俗体验等融合在一起,让这里成为山西旅游的新名片。

本版文字:李清伟 李倩倩 郝亚红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