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四川 > 正文

成都社区治理新模式获全国点赞

倪家桥社区将传统的8小时办公场所,转变成为全天候互动式“家园”,使党建与文创相融共生;金牛区营门口街道花照社区打造服务居民媒体矩阵,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社区服务载体平台;青羊区宽巷子社区打造新的“后街经济”,进一步彰显“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取得的成效,在成都随处可见。

12月15日,在第六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成都市申报的“成都市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项目获得“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

“目前全世界超过10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国几乎占一半,成都市以及兄弟省市探索特大城市基层治理道路,对全党甚至全世界如何治理超大城市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副教授,中国领导科学杂志副主编郑寰认为,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在全市4351个社区落地生根,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发展的热度、治理的力度、变化的深度、工作的温度。

创新治理  成都红湖公园城由乱到治的蜕变

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大丰街道崇义社区的红湖公园城,有住户近3000户,总人口1.2万人,户籍人口只占10%,是典型的以外来人口为主的小区。过去由于管理不到位,宜居度很低。“治安状况差,每个月都有盗窃事件发生。环境卫生也差,垃圾堆积成山、设施破损无人维护。”小区居民刘女士介绍,红湖之乱让不少住户甚至低价卖房,小区居民承受着不治之痛。

这样的小区如何治理?通过找党员、建支部,解决“党建缺位”的问题。社区发动党员转入党组织关系,成立红湖小区党支部,定期召开支部会、“730夜话”等党组织活动,号召并组织党员参与矛盾调解、业委会换届等自治事务,党员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党组织阵地根基得以夯实,有事找“组织”成为小区居民的广泛共识。

同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致力于增强居民获得感。在小区内部设立工作站,科学设置“三室两站一中心”(纠纷调解室、网格员工作室、小区警务室、便民服务站、社会组织工作站和党群活动中心),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办理养老金资格年审、失业登记等77个事项,打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半年时间,红湖公园城从一个散乱不堪、矛盾丛生的问题小区变成了一个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人心相通的和谐小区。

专家点评

成都将自主权还给基层充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能成为民生示范工程,成都一直以来都有创新的地方。成都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从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所需着眼,从抓细抓实入手,填补空白、提升水平的实事,这样的民生实事满足了人民群众高水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有创新性、典型性。”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执行主编严碧华代表组委会表示,成都作为全国首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的使命,一直备受关注。该委员会综合统筹各个部门和各类资源,专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致力于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塑造一座享誉世界的宜居生活城市。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习时报的编室主任兰文飞指出,成都的经验和做法体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过程中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即通过下放权力,将自主权还给基层,来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成都的实践中,有通过制定“减负十条”给社区基层减负,有通过赋予街道、社区重大决策建议权、事项统筹协调权及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专项意见反馈权,向基层和社区赋权。这些都充分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

中央组织部党建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萍解读,成都把基层各领域的党建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建立健全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利益联结机制,打破了行政壁垒,解决了九龙治水很难形成合力的难题。

华西都市报记者 赖芳杰  实习生 邱静静


(网络编辑:刘冰倩)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