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金融 > 正文

以“人”为本整治银行不良“假出表”

周慧虹

年底考核压力下,银行腾挪不良资产“假出表”的方式花样翻新。据媒体记者调查,除了以往惯常使用的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购买一部分不良债权;或者通过发放贷款给内部员工,让员工购买自家不良资产债权,实现“假出表”之外,更有一些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合谋,绞尽脑汁在不良资产假出表模式上谋求所谓的“创新”。

比如,据某知情人士向媒体记者透露,其所在机构“研发”了一项帮助银行不良资产出表的业务,即通过公司的子公司设立一个一对一的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该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计划再投资货币基金。看起来理财资金是投向了货币基金。但这只是表面的掩护。此后,资产管理计划赎回货币基金,再投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的不良债权。而银行提前已经跟地方AMC沟通,将自己的不良债权卖给地方AMC。这个时候银行相当于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再将自己的不良债权买回来,从而将不良贷款从银行的表内腾挪到表外,实现不良资产出表。

事实上,不管相关银行及其合谋者怎样机关算尽,其行为终究还是触碰到了监管红线。2016年原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资产管理公司不得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质量监管提供通道。而在此后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中,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出让方银行不得通过本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显性或者隐性回购义务。

由是观之,像上述将银行不良资产腾挪出表的“妙招”,即便再怎么绕来绕去,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到头来始终难逃金融监管部门的法眼。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齐力设计出种种不良资产假出表模式,不仅掩盖了银行经营风险,不利于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及时、准确把握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举措,而且,类似不良资产腾挪术无疑还增加了银行在通道费等方面不小的开支,这进一步影响到银行经营的利润,令其不利处境雪上加霜。

一些银行及其合谋者明知不良资产假出表不可为,然却有意为之,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其违规面临的惩处与由此获得的收益之间不相匹配,金融监管部门的制裁举措有待进一步完善。

纵观近年来,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确严肃祭起了惩戒利剑。从各地公布的金融违规处罚情况来看,动辄数十万乃至成百上千万元。但是,与强有力的经济处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于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则相对较轻。此种情况下,有些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便抱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心理,有问题能掩则掩能盖则盖,拖一时算一时,顶风违规一次算一次,大不了将来挪个位置换一家银行继续干。

所以,从源头上打消银行经营管理者与金融监管部门博弈的冲动,使之不再想歪招“消化”不良资产,除了要针对涉事银行用好经济与业务上的惩戒手段之外,至为关键的还须以“人”为本,瞄准银行经营管理者及直接操作人员做文章。对于胆敢触碰金融监管红线的人员及其行为,视情节轻重可给予连带经济处罚、限制从事某些岗位的工作,乃至于一定时期或终身禁入银行业的严厉制裁;情节特别恶劣触犯法律的决不姑息迁就,交由司法机关判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此以儆效尤,威慑效力势必明显。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