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逆水行舟需要“进中求稳”——中国需要强化“底线思维”能力

文 | 钮文新

2018年7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针对中国经济形势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策略,此后的10月末,以及12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均延续了“六稳”基调。很明显,保持冷静、保持定力、以不变应万变,以灵活、快速、持续的微调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概率问题,这是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一种相对适宜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如果“稳”属于“中”的话,那我们必须“法乎其上”。尤其是当下国际、国内经济势头均如逆水行舟之时,极易出现不进则退的后果。所以,中国经济需要砥砺前行,这一点绝不容丝毫懈怠。

近日,有媒体集聚一批经济学家预判未来中国GDP增速,从各家分析看,2019年中国GDP增速大致落在6%到6.5%区间,而理由是:这个区间体现了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诉求。笔者不反对这样的观点,也不排斥预测的必要性,但还是坚持一贯观点:中国经济未来不在于增速多高,而更重要的是:强化内需,协调进取,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尽管中央在“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预期”——六个方面提出要求,但经济毕竟是一个整体,六各方面彼此依存、相互交叉。比如,金融、外贸、外资、投资稳住了,经济才稳得住,预期才稳得住;经济稳住了,预期稳住了,金融、投资、外资才稳得住,就业才能稳住。所以,一切经济事务加总在一起,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一个小小的闪失,一个小小的问题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这一点,经济学人和政府经济管理者都应该清晰认知。

毫无疑问,2019年国际经济形势不会比今天更好,不会比今天更具确定性,但我们可不可以把不确定变为确定?我看可以,方法就是底线思维。正所谓“往坏处着想,往好处努力”。既然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过多,那我们就放弃对外依赖,把经济的着力点全部转向内需拉动,在此基础上,争取外资、外贸能够有所增长。这样往往会导致“好于预期”的结果,反而对国民信心形成正向激励。

但现在,在笔者看来,经济管理是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底线思维”不够,“底线思维”能力不足。我们需要下决心一次性、极致性、快速地释放掉所有利空,以一种“大不了如何如何,还能咋样”的态度面对未来,这就是“战略上藐视困难”,然后再是“战术上重视困难”,想方设法解决困难,每一次战胜困难都会带来“好于预期”的效果。实际上,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他们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战术。把问题说得很严重,把市场预期放到极限地位,然后采取措施扭转危机,而之后的一次次“好于预期”大大激励了市场信心。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艰难中管理经济,关键是有没有勇气一次性、极致性释放坏消息、坏预期,然后让事实一次次告诉市场“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坏”,以致预期与市场良性循环。

实际上,对于中美贸易问题就是这样,为什么“实际影响远远小于心理影响”?关键就是市场没有放弃幻想,没能“底线思维”。抱有希望,就容易失望。毕竟,两国关系不是一方说了算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该“底线思维”,勇于“底线思维”。当我们日后展示出“有能力应对底线情况”之时,市场预期立即向好。

所以,中国逆水行舟过程中必须懂得“进中求稳”的道理,同时必须懂得“底线思维”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市场经济的管理能力。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