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经济时评:积极的财政政策大有可为

时近年底,近期各方对于明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热议纷纭,尤其在赤字率是否突破3%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明显分歧。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6期)

时近年底,近期各方对于明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热议纷纭,尤其在赤字率是否突破3%这个问题上,出现了明显分歧。

其实赤字率是否“破3”并不存在本质性差别。因为3%这一关于财政赤字率的所谓“国际通行警戒线”,只是某些人士参照欧盟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相关规定,人为构想出的“适度”水平。它在理论上也经常会遭到适用条件的诘问(例如,是否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发展阶段、所有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在实践中,也经常遭到有意无意的忽视,例如,制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欧盟国家,突破这一条约规定上限的就比比皆是。

所以不管中国明年的赤字率目标应定在3%的上方还是下方,可以肯定的是,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明年我国财政政策应当在保持“积极”基调不变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依据在于: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短期内客观存在反周期调控的必要性,而要进行反周期调控,工具箱中的工具大类主要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其中前者在种种条件制约下,继续发力的空间相对有限。

货币政策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中留存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的,而货币政策总体上属于总量工具,因此,其政策效应的显现,需要较长传导链条(虽然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强化其定向性与精准性)。

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货币政策的针对性问题,基于宏观审慎考虑下的货币宽松,本身也存在较多制约因素,比如说,我国宏观杠杆率虽有企稳迹象,但依然处于偏高水平;再比如说,从中国金融开放趋势下必须接受的外部约束条件来看,当前境外主要经济体已开始步入“缩表”通道,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利差,也已渐有脱离“舒适区间”的势头,等等。

在货币政策继续发力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相对优势在不断凸显,因为从针对性角度来看,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定向调控,更易于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或“滴灌”。

再从可行性角度看,中国的财政赤字率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速虽已开始有所放缓,但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显著高于欧美国家,由此再加之中国实际可获得的政府性收入口径比较宽,因此,中国的财政安全性边界比较稳固,对财政赤字的承受与消化能力也相对更强,积极财政政策施力的空间较为充裕。

当然,观点交锋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预防过偏。具体到赤字率是否“破3”,相对保守一些的观点同样值得重视,比如这派观点中对于我国实际赤字大于名义赤字的担忧;再比如加大政府支出是否会加剧地方政府债务软约束的担忧,等等。

对此,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在全面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以及以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更快推动财政支出重心向民生领域倾斜等既定方向下,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fm

2018年第4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刘冰倩)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