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金融 > 正文

冲破瓶颈和“堵点” 让合适的机构做合适的事

“为什么银行的小微数据表现都不错,力度也在加大,企业却仍觉得缺钱?”

一边是银行好看的支持小微的数据,一边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实困境。这对矛盾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第一督导组在深圳的一场座谈会上被提出。

“究其原因,我觉得金融覆盖面不够。深圳公司主体有几百万家,我们做了3万家,才占了多少?”一家国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回应督导组的提问时称,还是需要想办法把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下面。

翻越“融资的高山”,让资金顺利流通至“最后一公里”,灌溉万千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这是目前各界积极努力的方向。

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堵点和瓶颈,金融覆盖面不够是瓶颈之一,双向信息不对称则可被视作堵点之一,即银行较难掌握企业情况,企业也不了解金融政策,双方信息沟通的成本很高。这些问题均非短期可破,需要在金融改革的进程中久久为功,补齐短板。

本次国务院金融委派出的七组督导组中,上证报记者参与了第一督导组和第五督导组的调研,在广东和江苏两个民营经济大省中,一些先行先试的疏通堵点的好经验值得推广,一些基于实际工作的旨在突破瓶颈的好建议值得总结。

让双向信息对称、流畅起来

在市场条件下,要实现公平有效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但是督导组在苏粤两省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信息不对称仍是困扰银行和企业的难题,是横亘在间接融资环节中的一座高山。

从银行角度看,信息不对称表现为搜集企业信息的难度。“报表五花八门,甚至为了避税,还有假报表。”广东一家小额信贷公司负责人感慨。一家国有大行苏州分行行长表示,银行更倾向于从企业水电费、员工社保缴纳、海关报单等维度来全面观察企业真实运营情况。但为获取这些数据,银行必须与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一家一家谈合作、获取数据,并实地调查企业情况,耗时耗力耗钱。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晓军指出,着力缓解信息不对称,推动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这是政府可为的部分。

打破信息壁垒有苏州模式(详见本报11月8日《“苏州模式”解决征信痛点 唤醒沉睡的小微企业信用》),将散落在各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公共数据集合起来,进行整合筛选。在广东模式中,打破信息壁垒的尝试更为丰富。

作为传统信贷信息的有益补充,企业税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还款能力,颇受银行欢迎。但是,目前纳税信息缺乏统一规范,导致税务信息采集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机构与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渠道一直难以打通。

在这方面,深圳作出了一些努力。人民银行深圳中支副行长于松柏介绍,深圳微众税银信息服务有限公司2015年获得企业征信机构备案资格,以企业税务信息为核心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企业征信服务。截至今年9月末,该机构已与100余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纯信用贷款发生额占总贷款发生额的99.96%,授信客户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

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合(下称粤信融)则是在更广范围内的尝试。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联合省经信委,按照“统一系统,分市建设”原则,建成了粤信融,采集覆盖非银行信用信息并建成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专用平台向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产品展示、融资辅导、供求信息发布等多元化服务。

通过该平台,绝大部分金融机构最快可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信贷流程,可节约40%左右的时间。目前平台已在全省20个地市实现覆盖,截至三季度末,累计促成融资金额达587亿元。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积称,下一阶段广东省将大力加强粤信融建设和推广应用,完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银企对接效率。

“我不知道还有循环贷这样的产品。”这句话出自一个经营十余年企业的广东企业家口中,就很能说明问题。从企业角度出发,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企业不了解政策、不了解金融产品。

深圳市工商联人士表示,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企业,发现企业对于政策并不太清楚。他建议地方政府或者银行定期召开与民营企业的座谈会,形成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林积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制发文件、召开专题会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交流沟通;同时指导金融机构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各类行业协会,通过组织开展银企项目对接、搭建银企信息服务平合、印发宣传手册等办法,加强信贷政策和产品解读,帮助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了解、掌握、运用政策。

让金融服务层次分明、竞争充分起来

“为什么银行的小微数据表现都不错,力度也在加大,企业却仍觉得缺钱?”对于督导组抛出的问题,一家国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回应道,目前银行的覆盖面仍然偏窄,“每天我跑那么多企业,都觉得跑不过来”。

扩大金融覆盖面,有一种声音提到了政策性银行。深圳市经信委人士指出,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解决了社会稳定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不能仅仅视作企业问题。日韩等国的实践经验显示,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的核心在于政府兜底保障,让政府因素更多地参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扩大金融覆盖面,还需要金融机构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让合适的机构做合适的事情,形成明晰的市场层次。

“大行在当地率先降低贷款利率,这给我们造成很大压力,因为我们的资金成本就比大行高。我认为这不具备可持续性,应该市场合理定价,减少行政干预,否则容易冲击地方金融生态。”广东一家农商行人士直言。

广发证券总裁林治海也指出,金融机构是有角色担当的,要让其符合市场定位,做能做好的事情,“不管什么机构都做小微,实际上打破了市场化服务小微的格局。”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科技解决长尾客户问题,但是长远来看,服务小微企业必须要立足本地,金融机构应该足够了解本地企业。

南海农商行董事长李宜心建议,允许股份制银行设立小微企业服务子公司(只贷不存),一方面能有效运用母行客源及风控技术和系统;另一方面,由于子公司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做到与母行风险隔离,可适度提高自身风险偏好,在落实尽职免责要求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对于扩大金融覆盖面,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考虑。“佛山当地小微企业融资缺口依然比较大。”佛山市常务副市长蔡家华建议,支持佛山推进农商行上市,支持佛山设立城商行,壮大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佛山发起民营银行。

“怎么让民营资金去搞金融,可能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国务院金融委第一督导组组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总结,短期内让国有大行承担社会责任是必要的,但是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还是要打开思路,让更多的民营资金进入银行业,“办一些‘傍不上大款’的银行,只为小微和民营企业服务。”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