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人民日报整版探讨“中国经济何以强起来”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经济从大向强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在掀起我国经济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带来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革命。怎样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如何使我国经济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本版的几篇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编者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要论)

蔡 昉

内容提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竞争、创新竞争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都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紧迫要求。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出要求,凸显出这一指标对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要求,有助于找准改革关键领域,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经济史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国经济发展成败。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发展绩效的对比,也显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作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单位劳动投入创造的产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质量及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具有高度综合性,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还应看到,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好兼顾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与手段,提供了可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我们可以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种途径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提高资本—劳动比。通过使用更有科技含量、更有效率的机器设备可以提高资本—劳动比,进而提高每个工人创造的产值。然而,提高资本—劳动比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如果提高速度过快,超过了劳动者技能提升的限度,就会出现投资回报率下降,结果反而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普通劳动者工资加快上涨,很多企业倾向于使用更多机器设备。但在一些企业,工人的技能水平等其他条件没有相应提升,反而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

二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学家通常用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度量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显著提高需要经历较长时期。例如,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为代表的教育大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即便如此,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的数据,在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17年三个时间段,我国25岁以上成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分别提高了1.7年、0.8年和0.5年。可见,人力资本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虽然显著,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

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学家在分解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发现,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解释产出的增长,因而把生产要素贡献之外的那部分增长源泉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例如,我们对1978—2010年的平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进行分析,发现资本积累、劳动力数量和人均受教育年限这3个生产要素变量只能解释增长率的76.1%,余下的23.9%则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在要素投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这些要素实现的,因此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与人口转变的一个特殊阶段相重合,这期间的人口变化特征是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非劳动年龄人口则近乎零增长。这种“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人口结构开启了一个机会窗口,分别从高储蓄率和高资本回报率、劳动力充分供给以及资源重新配置等方面创造了人口红利,并通过改革开放转化为经济高速增长。随着201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转向负增长,人口抚养比提高,传统人口红利加快消失,生产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因此,我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就必然要转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途径的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

借鉴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总结发展中经济体推动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伴随经济增长发生的产业结构变化,是遵循生产率提高的目标和顺序演进的过程。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产业进入高生产率产业,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很多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计量分析也表明,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1978—2015年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合计为56%,而其余44%的贡献便来自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重新配置。

企业竞争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市场竞争机制下,有竞争力的企业生存壮大、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萎缩消亡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会更多地从产业之间资源重新配置中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发达国家则更多地从企业之间资源重新配置中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生存、消亡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可高达1/3到一半。

创新竞争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学研究发现,创新会带来规模收益递增,企业能否扩大规模进而获得更多的生产要素等资源,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创新竞争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用非市场竞争的方法扩大企业规模或者人为挑选赢家,都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相背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认识全要素生产率,为寻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恰当抓手提供了有益启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正是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以政府“有形之手”构建和维护使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在宏观层面,应建立以鼓励企业创新和提质增效为导向的市场激励机制。在微观层面,政府无须寻找直接政策抓手,更不能人为挑选赢家。政府不能缺位也无法替代的职能是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允许自由进入退出的公平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环境。相关改革包括改善营商环境,消除经营许可和要素获得方面的所有制和规模歧视,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等。

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红利最明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促进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领域向高生产率领域转移,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研究表明,从劳动力流动中每获得一个百分点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可以实现同等幅度的经济增长率提高。

在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教育培训投入的同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任何时候,技术进步都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源泉。而人力资本除了直接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源泉,还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完善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政策机制。如果各项经济政策分工不清晰、运作不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等短期调控政策在执行反周期职能之外,被赋予刺激中长期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职能,往往会造成杠杆率高企、产能过剩等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市场选择赢家的资源配置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有利于从目标和手段上把财政、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分开,使其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思想纵横)

一 言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从统计数据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新动能保持较快增长。这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同和响应。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标志,高质量发展正在掀起我国经济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带来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革命。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是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关键词。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把握这四个关键词的要义。

更高质量的要义是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大不大”转向“强不强”。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来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全球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唯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才能成功跨越关口、取得蜕变,焕发新生机、新活力。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但经济大个头也有突出的成长烦恼:受资源环境约束,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伴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基础科学研究短板显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亟须改变。只有破除经济发展瓶颈制约,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生产更多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迈上发展新台阶。

更有效率的要义是以更少要素投入取得更大产出效益,集中表现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在同样数量规模的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下,由科技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引致的额外经济增长率,它既能直观地体现科技进步贡献和资源配置效率、衡量发展质量,又提供了提高发展质量的基本路径。这就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强大引擎。过剩产能、无效供给、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存在,说明我们在优化资源配置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促进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和空间布局合理,在优化资源配置中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更加公平的要义是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全面共享发展成果。在经济发展新时代,更加公平的发展集中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有效社会治理、良好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和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更可持续的要义是永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既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又具有源源不竭的动力。为此,要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将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要厚植三大动力: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实现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厚植创新动力;尊重自然规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入点,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厚植绿色动力;围绕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扩大开放,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厚植改革动力。

从四个关键词的要义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汲取经验 完善机制 焕发精神

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新知新觉)

李 政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企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2018年,我国有120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数量仅次于美国的126家,居世界第二位。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水平不够高,国际竞争力不够强,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偏低。没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就不会有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企业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也是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发展壮大乃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遵循如下路径。

向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经验。一是学习聚焦客户需求、专注主营业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优秀企业大都长期坚持做好自己擅长的产品和服务,持续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不断挖掘市场潜力,而不会贪图短期利益盲目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优秀企业和普通企业的最大差异,往往在于优秀企业将资源主要用于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普通企业则将资源主要用于短期利润获取。二是学习视质量为生命、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经验。优秀企业视质量为生命,始终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不会为了获取高利润率而降低质量标准。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也使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投资回报率。三是学习持续创新、保持技术领先的经验。优秀企业大都是创新型企业。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优秀企业会致力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处于传统产业领域的优秀企业也会在管理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掌握竞争主动权。

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一般来说,高质量发展的优秀企业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一定的市场定价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指标通常包括投资回报率、股本回报率、毛利润与资产比率,以及因企业类型而异的工程质量、安全质量、创新质量、人才质量、市场质量、品牌质量等指标。企业可以参考这些指标,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标准,并进行目标管理。着眼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还需要建立企业治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动力机制,并依据自身规模、所处行业、成长阶段、要素密集程度以及历史传统等,不断完善这三大机制。

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家,必须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一是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企业家应具有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实践,自觉依法合规经营,带领全体员工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二是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质量激励制度,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争创一流企业、一流管理、一流产品、一流服务和一流企业文化。三是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企业家应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强烈责任感,自觉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