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科创板将是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市场

文 | 钮文新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在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主旨演讲。“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习近平在演讲中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自信,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笔者认为,“中国最发达地区的‘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的全面开放的体制机制+科创板”这种“制度组合”俨然已是“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想想看,长三角地区中国顶尖级高校林立,科研院所和各种实验室多如牛毛,又是中国对全球科技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如果再配以上述制度安排,前景将非常美好。

有了这样的大背景,我们当然有理由对即将诞生于上海的科创板寄予厚望。它不简单是注册制的尝试,更应当是按照国际成功经验孵化产业新生代的工具,上海科创板将是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市场。这一点,恐怕不仅体现在注册制上,而更可能体现在它与国际接轨的上市条件和投资者开放度。

当然,笔者认为,科创板还需要循序渐进,并避免“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松弛条件下的一哄而上,新三板就是前车之鉴。考量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具有一个共性,上市公司数量大约在3000家左右,而且有相当一批(一般在1000家左右)属于“僵尸股”,而真正交易活跃的股票也不过1000家左右,其余1000家属于不够活跃。

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全世界股权投资偏好的资本十分有限,尤其在金融风险偏大的情况下,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偏大;第二,股权偏好的投资者更希望上市公司具有持续的成长性,传统产业公司股票只作为“现金奶牛”基本是供机构投资者配置使用,而不被进取型投资者偏爱;第三,全球产业面临重新组合而属地配置,政策变化加大,股市稳定性变弱,这也排斥了一些投资者的股票投资偏好。

第二个极端是过紧条件下的发育不良,创业板就是前车之鉴。原本科创板和创业板不该有什么差异,但由于对技术型轻资产公司未来的市场前景无法更好地把握,所以监管者在技术型轻资产公司上市问题上显得有些保守和迟疑,于是深圳的创业板市场实际变成了“小型实业公司板”,所以,尽管创业板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规模,但科技内涵颇显不足。

纳斯达克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其中,不只是它的上市制度、交易制度、监管制度和退市制度,更重要的是:对金融家对新兴产业培育的系统性设计。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不妨沿着电脑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去认真梳理一下,肯定会受益匪浅。

为什么会有纳斯达克?其实这与金融监管不断升级密切相关。纵观股市400年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股票原本是大资本家之间的纯私人投资和交易行为,所以股市初期根本无需政府监管,股票交易基于熟人之间的信誉,在茶馆里谈谈就可以达成交易。但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股权资本社会化程度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大量公众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所以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诈骗行为,不仅对社会公众产生巨大危害,而且会对整个社会信用构成巨大威胁,正是这样的背景,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开始一步一步走上台面,但政府监管出现得很晚,比如美国,1929年股灾之后的1933年才出现了第一部《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而老资格的英国在2000年之前,一直都自律监管,而非政府监管。

监管的强化有利有弊,利不多说了,其弊在于:把最需要股权资本支撑的创新产业排斥在股市门外了。正是这样的问题,金融家开始琢磨如何重新构建股票市场,在监管和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这才有了纳斯达克这种专业支撑创新创业股市的逐步兴起。而其成功的秘诀至少两条:其一,为支撑创新小公司研发的一整套规则,这是核心;其二,金融家对新兴产业培育的系统设计,这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二条。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