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山海连丝路 传播架心桥——写在二〇一八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举行之际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30日   03 版)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用驼队踏出了一条商品交流、人员交往、文明交融的丝绸之路,呈现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

5年前,习近平主席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要求,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

10月30日,海南博鳌,人民日报社和海南省委、省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隆重举行。来自9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205家媒体和机构的256位嘉宾汇聚一堂,共商媒体合作大计,共话“一带一路”愿景。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最近也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选择在海南举行这一论坛,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每次来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变化”

“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由人民日报社发起,迄今已连续举办4届,本次是第五届。5年来,论坛在探索中前进,在合作中成长,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6年,习近平主席向论坛发来贺信,称赞论坛“为各国媒体对话交流、务实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

“前4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我都参加了,每次来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变化。”摩尔多瓦国家通讯社总编辑谢苗·罗伯特是“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老朋友,每次来参加论坛都有许多新感受。“论坛既是中国展示开放的平台,也为媒体合作交流提供了契机。通过论坛,我结交了很多国家的媒体同行。大家在一起沟通见闻,分享观点,碰撞思想,在交流中相互交心,在借鉴中相互借力,普遍感到很受启迪,收获满满。”

“报社每年都会派记者来参加这个论坛。”俄罗斯《真理报》政治评论员维克多·特鲁什科夫也是第五次来到中国,一路拿着录音笔,兴致勃勃,边看边记。“之前我去过北京、上海、深圳、无锡,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海南,我非常喜欢海南,这里不仅景色优美,城市规划和管理也有很多值得俄罗斯借鉴的地方。”

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是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的报纸每个月会有一个版面专门刊登人民日报的文章。希望借助这个论坛,能与中国以及其他‘一带一路’参与方的媒体建立良好、密切的联系。”

5年来,“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得到各国媒体特别是“一带一路”参与方媒体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成为中国媒体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与国家及媒体最多的全球媒体盛会。

5年来,借助“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这一平台,200多家外国媒体和机构的代表团到访人民日报社,交流经验、观摩研讨。

5年来,人民日报社与各国主流媒体加强跨境采访协作,先后组织澜湄区域、东盟与中日韩、中俄主流媒体等联合采访。2000多篇原创稿件在全球各国媒体落地30余万次。

5年来,人民日报社与26个国家的36家媒体分别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媒体间信息和资源共享,建立新闻产品互换机制,并紧跟新技术浪潮,与16家国外媒体签署了新媒体新技术合作协议。

今年,借助论坛这一平台,中外媒体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组织“5年看丝路”跨境联合采访,评选国际传播“丝路奖”,举办媒体高管研修班,设立媒体留学基金,并与中国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开设“一带一路”新闻传播学位班等。

“对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抱有热切期待”

“过去,我们去机场只能坐速度很慢的车。现在好了,全长45公里的路程,半个多小时即可抵达。城铁不仅外形漂亮,乘坐也很舒服。”由于中方的帮助,尼日利亚拥有了西非第一条城铁——阿布贾城铁,它是中国技术、中国质量、中国速度的集中体现。来自尼日利亚《今日报》的记者埃卢索基深刻感受到,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他的祖国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中国在尼日利亚投资了很多项目,我们由衷地欢迎,因为这些项目带来了实实在在、真正看得见的好处。我的祖国有很多人都关心‘一带一路’建设,都对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抱有热切期待。”埃卢索基感慨道,“我们都有一颗热情好客、合作互助、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非洲人和中国人有许多共通之处,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不断落地生根,合作成果成了最直观生动的教材。”

来自南苏丹国家广播公司的记者奥姆努也是非中合作的见证者:“我没见过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真诚地支持南苏丹发展。”近年来,中国帮助南苏丹建设了新机场和道路,还改善了当地很多医院的医疗条件、培训了许多医护人员,给南苏丹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今年4月11日,习近平主席集体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现任和候任理事时指出,“一带一路”不像国际上有些人所称是中国的一个阴谋,它既不是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也不是什么中国的图谋,要有也是“阳谋”。

“那些抹黑‘一带一路’的人是嫉妒!”奥姆努坚定地说,“他们不采取实际行动帮助我们,只会一味抹黑‘一带一路’,试图影响人们的观点,这是不会得逞的。作为媒体人,我非常希望非中媒体加强合作,共同讲好‘一带一路’的真实故事,捍卫我们的共同利益。”

肯尼亚电视网记者卢温迪也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坚持共赢理念,对合作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以实现共同发展,这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的创新能力超乎想象”

论坛开始前,“‘一带一路’中外媒体跨境采访调研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为外国媒体记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在京东集团总部展厅里,“黑科技”无人机吸引了在场记者们的目光,大家纷纷前去合影。塞拉利昂《协和时报》记者马盖感叹道:“中国的创新能力超乎想象!我这次来中国,最关注科技,期盼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让更多中国创新成果造福非洲,使我们也能享受到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吃饭、购物、娱乐统统都“搞定”,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利生活……埃及《共和国报》记者阿哈姆德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盒马鲜生超市体验新零售模式后表示,“我们有合作的基础和意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相信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也会造福埃及,为‘智慧埃及’‘数字埃及’建设提供巨大帮助。”

与阿哈姆德一样,记者们非常期待中国商品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希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为他们的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海口复兴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首席编辑伊里斯马特·阿布杜哈里科夫饶有兴致地试用一款语音翻译机器:“真的是既方便又准确!科技的力量消除了语言的障碍,未来,‘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将更加便利。”

尽管埃卢索基早就听说过中欧班列,但亲眼看到成都国际铁路港后,仍感震撼。“我采访了一家进口肉类食品的企业负责人。他说,现在中国对进口肉类的需求量很大,基本到港口就销售一空,市场前景非常好。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的很好见证。”

“此次回国,我会在苏丹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讲述在海南的所见所闻,让苏丹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同时我也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苏丹能与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农业发展方面有更多的合作机会。”苏丹总统府前新闻顾问伊玛德·赛德对苏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是中国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的切实行动,是中国主动开放、扩大开放的务实之举。媒体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媒体合作论坛,对话交流,深化合作,携手共筑民心“丝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这是与会嘉宾的共同愿望。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