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保罗·安德鲁的建筑世界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肖翊 | 北京摄影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1期)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于2018年10月11日去世,享年80岁。这位法国工程师和设计师, 以自己独特而卓越的风格,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数十项作品。

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济南文化艺术中心、法国戴高乐机场、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等建筑相比,保罗·安德鲁最为国人熟知的设计作品无疑是国家大剧院。

每次来到中国,哪怕日程再紧、工作再忙,安德鲁都会特意挤出时间,到国家大剧院里看上一场演出。他坦言:“在我此生所设计的诸多建筑作品中,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我心中排第一!”

p35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人们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蛋壳’,永远孕育着生命,永远有精彩破壳而出。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保罗·安德鲁说。

p36-1

▲光线是国家大剧院设计的要素之一,在建筑中有着大片光影的对比,有光线与池水共同构筑的色调变化,也有各种各样的照明设施。

p36-2

▲“外围的水面、树木和附近的红墙是有呼应的,它的风格是宁静的,它讲究对称美,并不炫耀自身的独立,而是融入在整体空间里。当然,它在保留传统精神的同时,也向前看。它的材料、设计和功能都是现代化的,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建筑。” 保罗·安德鲁说。

p36-3

▲国家大剧院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外部主体为钢结构壳体的半椭球形造型,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

p37-1

▲法国巴黎的新凯旋门为保罗·安德鲁和斯波莱克尔森共同设计,外观线条简单但内部结构却极为复杂。新凯旋门和卢浮宫正中的方形广场同大,并通过香榭丽舍大街这条中轴线相连。

p37-2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从高处俯瞰宛若一朵美丽的“蝴蝶兰”,五个半球体依次为正厅入口、演奏厅、音乐厅、展厅、歌剧厅。

责编:周琦


 

2018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8年第4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