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货币政策依然稳健中性——高度关注H股境遇

钮文新

“降准”后A股市场还是跌了,但股市下跌基本属于“国庆长假”期间港股重挫的连带效应。A股的主战场不仅局限于A股自身,而众多香港上市的内资公司H股,尤其是A、H两地上市的公司,其A股价格极易受到H股价格影响。在国际市场风雨飘摇之际,香港作为几乎不设防的自由市场是否会再度变成任由金融大鳄蹂躏的游乐场?香港股市会不会变成恶意势力间接狙击A股市场的靶子?

所以,必须高度关注A股境遇。或许,打压只是过程,而真实的目标在于“残酷打压之后的收购”。美国正在为美元霸权寻求更为坚实的“第二支点”,而这个支点很可能就是美国对全球实体经济的有效控制。这和股市有什么关系?当然关系重大,因为股市是中国优质实体经济股权集中的场所。

此次“降准”,央行宣布: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做;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

表面看,此次“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大部分已经对冲,从总量上没有太大变化。但依据常识,这样的“对冲”绝非1:1的关系。

首先,以“降准”所释放的“无期限流动性置换1年或半年的MLF”,这本身属于“收短放长”的货币操作,理论上说,增加1元长期流动性供给,必将相应减少1元以上(比如2元、3元、甚至更多)的短期流动性需求。所以,坚持“收短放长”的货币操作,将导致短期流动性的“更加充裕”,进而压低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并使之向资本市场成本传导,借以压低企业融资成本。

其次,对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而言,准备金是最便宜的钱,MLF是最贵的钱,央行把这笔最便宜的钱还给商业金融机构,同时收回最贵的钱,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从而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成本,是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体验变得更加宽松一些。

第三,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对冲“收税导致紧缩效应”是“以长久释放对冲暂时收缩”,因为财政收税之后是需要按计划花掉的,而绝不会变成长期趴在央行账户上的财政存款。所以,即使财政税收会导致市场暂时性的资金收缩,也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长期影响。

笔者注意到,有一个货币回笼的点,这次央行没说。那就是“央行上收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这个到底有多大资金量?从8月份的央行资产负债表看,大约7638亿元。这部分资金回笼央行通过“降准”对冲了多少?不知道,也许已经全额对冲了。笔者认为,央行实际已经适度考虑到“收短放长”之后,短期资金需求的减少对市场影响。也就是说,在以“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对冲或置换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长期流动性)时,并未全额对冲,而是刻意体现了些许的净回笼。

正因为“上收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的作用,总体看这次“降准”还属于“中性操作”,而4500亿元“收短放长”的操作显得更加有效。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