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村企合一:东岭村共同富裕的故事

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00平方米,户均资产超过300万元,今天的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东岭村被称为中国西部第一村,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评为2017年“中国名村发展指数”第一名。

QQ截图20180925143756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胡巍 | 陕西报道

编辑:牛绮思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38期)

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00平方米,户均资产超过300万元,今天的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东岭村被称为中国西部第一村,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评为2017年“中国名村发展指数”第一名。

这是一个有关乡村振兴的样本故事。

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前夕,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主办、东岭村(集团)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村长论坛在陕西省宝鸡市召开。东岭村的改革发展故事或能为论坛上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村官代表们提供经验参考。

不想过穷日子,改革开放后抓住建设高潮做钢材贸易

改革开放前,东岭村是当地的贫困村,即使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东岭有限的土地资源仍难以改变村民饿肚子的命运。

后来,在解放思想的精神感召下,放开手脚的村民们尝试从三分地以外的地方寻找出路。他们的生产小组在1979年临街建了16间门面房,成立了金台区联盟综合服务部,后来又成立了黑白铁皮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等。

其中的黑白铁皮加工厂于1985年扩大经营范围,成立金台区东岭机械铆焊厂。1988年,铆焊厂发生伤亡事故,陷入困境。村上经过研究,将这个资产不足万元的小厂子交由村民李黑记个人承包经营。

为了摆脱困境,李黑记到南方考察,发现南方市场已经放开,经济非常活跃。回到村里,他心里琢磨着:改革开放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这必将带动新一轮建设高潮,钢材将成为新一轮的紧俏货。于是,李黑记借助采购钢材的便利,带领村民开始做钢材贸易。业务拓展了,企业吸收了更多村民。

但那时钢材还属于计划物资,私人企业做钢材贸易是要坐牢的。很快工商部门就找上门了,带走李黑记调查了半个月。李黑记回忆起当年的天不怕地不怕:“我一没偷二没抢,就是不想再让村民过穷日子,我有啥错?”后来区里领导知道了,专门开会,逐字研究邓小平讲话精神,觉得李黑记没有错,就又把他放了出来。

思想解放了,企业迅速壮大,到1994年时,企业产值已过亿元,固定资产达到2000万元,成为宝鸡市企业发展的优秀代表,李黑记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

从“组企合一”到“村企合一”

随着企业的飞速壮大,受制于村组干部管理的弊病也越来越显现。

东岭企业到底是谁的?早在1994年,一直由李黑记承包经营的东岭铆焊厂成了许多人眼里的“唐僧肉”。有人提出要把企业资产像分田到户一样,分光吃尽。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支配下,原来的体制已经开始阻碍生产力发展。“小马拉大车”、村企两张皮的弊端对企业发展带来制约。

在这一背景下,东岭人推选李黑记为生产小组组长。面对村民疑问,李黑记说道:“我绝不是无义之人,我把这些年承包企业挣的6000多万元全部捐给村上,作为村集体资产。同时我给大家吃个定心丸,企业再大,都是大家的。”

李黑记把企业资产交给村里后,依然担任企业负责人。然后在宝鸡市金台区委的支持下,打破常规,在陕西省首次创造性地实行“以企带组、组企合一”的新体制。1996年,以李黑记领导的东岭机械铆焊厂为核心,组建东岭集团。

生产小组和企业的关系理顺了,可村上和企业的矛盾依旧没有解决,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村管企业的体制弊端也更加明显。

1999年,他们又争取到上级支持,东岭从联盟村分离出来单独设村。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兼任村上的“一把手”,继续实行“村企合一,以企带村”体制,村干部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交叉兼职。

2000年,东岭集团又改制为陕西东岭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村上原有的集体资产由村委会集体管理,以村委会集体股名义参股东岭集团,握紧一个拳头,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由此带来的财富增值统一归全体村民所有。同时,不愿意在村集体上班的村民,也可以自己发展,作为村民,这部分人的集体分红、福利等都不受影响。

有人提出,李黑记对企业贡献最大,应该做大股东。但李黑记坚持村集体是企业大股东,他个人在企业的股份不超过3%。村民成为企业股东,解除了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一户不落、一人不少的共同富裕

企业做大了,老百姓成为受益者。

1995年前,东岭村的房屋大多是村民翻建的二层民居,村里排污不畅,供电不足,道路坑洼不平,脏乱差问题突出。后来他们邀请专家对东岭新村进行规划设计,先后投资9200多万元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建成陕西省首家“数字电视村”,成为“省级绿色文明社区”。

2006年后,结合更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东岭投资10多亿元,实施“东岭新时代”“东岭国际城”住宅工程,村里给每家每户的新房进行了精装修,将空调、厨卫、窗帘都配齐了,大家拎包入住。配套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村上又为村民建造了休憩、观赏、游览的苏式“和园”。现在村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家家至少有两套房。

除了居住条件的改善,收入也大幅增长。目前东岭村民的收入由五部分构成:一是股份分红,改制时全村每家都有股份,每年坚持按20%兑现分红。二是工资收入,全村95%的劳动力在企业上班,他们的工资收入从4万到几十万不等。三是集体分红,全村每人每年由村集体分红,2017年每人分红3万元。此外,老人(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每月还有500元退休金。四是集资分红,村民手上有些闲钱,交给企业用于扩张和建设,每年按10%的红利分红。五是租赁收入,村民把多余的楼宇对外出租收益。

目前,东岭村实现了企业发展集团化、村民住宅高层化、农民生活城市化,户均资产达到300多万元,人均住房面积100平方米,人均年收入10万元,在全国经济10强村中位居第四。他们在陕西省率先实行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中学全部接受免费教育,考上大学有奖励,毕业返回东岭工作的,返还全部学费;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被吸收为东岭荣誉村民,享受与村民同样的住房、分红、子女免费上学等福利待遇。东岭的富裕因此被认为非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一户不落、一人不少的共同富裕。


 

2018年第3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8年第3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