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公司 > 正文

能看又能写 掌阅发布“新物种”iReader Smart超级智能本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孙冰) 9月6日,掌阅在京正式发布了十周年战略新品iReader Smart超级智能本。作为掌阅全新研发生产的智能产品,iReader Smart在保留了掌阅在数字阅读领域多年积累优势的同时,通过把笔记输入和输出数字化,打造了一个智慧的内容交互平台,而借由这款“新物种”,掌阅希望开启了数字书写这一新市场。

能看又能写 不止是墨水屏阅读器

在读书电子化时代,墨水屏阅读器成为了“书虫”们的最爱,但是,不能更为自然地随时圈点批注非常遗憾。而iReader Smart超级智能本十分特别,既具有电子书阅读器的全部阅读功能,又具备了手写平板设备的丰富手写功能,同时还针对类纸的书写体验,开发了练字、绘画等模板,给用户带来了更多惊喜。

谈到研发iReader Smart的初衷,掌阅董事长成湘均表示,“帮助阅读的最好方式,是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很多人离开学校后,要么坐在电脑前使用键盘,要么在触摸屏上打字,对笔有些生疏。掌阅在研制iReader Smart时,把核心突破点放在了手写体验上,做到让用户通过iReader Smart,重新喜欢上书写的感觉。为实现这一目标,掌阅在书写美观性,响应速度,书写手感上进行专项研发。

在书写美观性上,掌阅通过4096级压感的Wacom电磁笔,感知笔尖在每个位置的粗细,并通过独创笔迹填充算法,连接每个笔迹,再通过运用贝塞尔曲线,使笔迹更加平滑饱满,于是令书写文字更为美观。对于这一技术,有人打比方说好比加上了“文字美颜”效果。

在响应速度上,掌阅独创轨迹绘制算法+预渲染技术,让屏幕对书写操作达到毫秒级响应,保证书写流畅。同时,掌阅自主研发笔记存储格式,相比普通笔记存储格式性能提升50%,提升了存储笔记的速度及翻页速度。

在书写手感上,掌阅经过一年的研发,消耗上千个面板加笔尖,终于找到让用户可以更舒适书写的组合,即用约1.1μm表面粗糙度的面板配合Felt笔尖,书写能达到清晰度与体验的完美融合,打造出最接近真实纸笔书写的效果。此外,掌阅也考虑到产品的耐用性,一只笔尖可以书写约2公里,而面板更为耐磨,同一位置打点可达100万次,划线达10万次。

此外,掌阅开发人员在研发中也发现,iReader Smart的无闪烁电子墨水屏和疾速响应的手写笔,十分适合孩子学习使用,因此也开发了练字、简笔画、曲谱、拼音、英文、诗词、试卷内容等,后期还会根据孩子们需要推出更多模板。

据介绍,掌阅立足于自主研发,借助全球供应链上的优秀技术,自主攻坚突破核心壁垒,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在iReader Smart产品上,掌阅目前已获得授权的专利达到17项,更多专利还在申请中。

数字阅读十年后 掌阅再次出发

掌阅创立于2008年,并由此开启了数字阅读征程。十年来,掌阅已累计发行电子图书93.92亿册,可以节约大概1.3亿棵树木,覆盖约164万亩的森林,相当于6.7个长白山的林地面积。每个月,遍布全球大概150多个国家的超过1.1亿用户在使用掌阅看书;每一年,掌阅的用户阅读总时长加起来达到58.4亿小时,在中国数字阅读领域处于领先位置。成湘均坦言,做阅读这十年,是自己人生中最丰富的时光。

2015年,掌阅开始推出iReader电子书阅读器,经过三年多的不断努力,掌阅实现从系统内核到中间层核心部分的自主研发,并创新提供了物理翻页键、轻薄设计、学生定制版等多种功能,产品体验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2018年,掌阅开始进一步关注学习人群,于8月推出了掌阅课外书内容产品,设计APP及定制版电子书阅读器,从多角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提供了两万多本精选课外书,形成了国内最强的数字课外书内容。这一产品让孩子们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偏远乡村,只要可以连接网络,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畅游书海。

而在iReader Smart发布之后,掌阅不仅加强对深度学习用户的支持,也开启了一个在国内尚未兴起的领域——数字书写领域。通过更大更清晰的电子墨水屏幕和流畅的书写,给人们的学习思考提供一个既宽广又便携的平台,让人们通过手写重新开启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模式。

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科技对阅读和学习带来的巨大改变,掌阅还牵手线下渠道,对新品进行推广。8月以来,掌阅已与智能产品渠道品牌达宝恩展开合作,共同为全国用户提供出色的数字阅读智能产品。

“我认为掌阅最宝贵的财富,是在十年前我们播下的种子,是我们的价值观、使命和愿景,经过十年的成长和打磨,这样的文化已经在掌阅人的心里发芽、并深入至骨髓。未来十年,我们希望能更好地让喜欢看书的人好好的看书,让爱好写作的人安心写作,这就是我们的初衷,我们最想去做的、最正确的事。”成湘均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