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是否“破7”,不是汇率战的核心

外汇管理的核心不在于“价格管理”,而在于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当然,这并不排斥特殊情况下直接干预价格的特殊做法。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35期)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没有破7,而这次“保7”也没有太费气力,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利率也未大幅波动。这说明央行管理人民币汇率的纯熟程度大大提高,尤其是“逆周期调节因子”的再次使用收效明显。

何为“逆周期调节因子”?概括而言,它是短期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大幅度地“单向波动”,中长期抑制市场“羊群效应”的一种方法,对汇率定价中加入的一种“反向因子”机制,大致是“参考一篮子”和“参考收盘价”的双原则之外,再加入一个报价银行主动权比较大的“主观调节因素”。其作用是“阻止汇率短时间大幅度地单向升值或贬值”。

应当看到,汇率属于相对价格,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取决于两国的货币政策。比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发表讲话称,利率将缓慢而稳定上升,但希望在促进增长和控制过度行为之间找到方法,同时没有迹象表明通胀将升至2%以上。随后,美元指数应声下跌约30点逼近95关口,非美元货币普遍上扬,人民币也快速升值。

人民币保住了“7”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把“7”当成牢不可破的“硬支撑点”,那么破“7”带来的心理冲击可能就很大,对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当然,如果遇到攻击性贬值,央行有必要设置狙击点,恢复市场信心;如果说在有序可控下的自然贬值,则应让市场在汇率定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从历史上看,国际投机资本冲击一国汇率都是周密计划步步为营。通过逐步消耗防守国的“弹药”(比如外汇储备),并以舆论强化防守国汇率的所谓“硬支撑点”,称一旦“硬支撑点”破了,经济就将崩溃。然后就会发动进攻,迫使防守国抛售外汇储备,直至外汇储备额接近或低于防守国外债数额;然后加大攻击力度,并制造一系列舆论,让防守国老百姓加入换汇潮。人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不确定因素,但这恰恰是国际金融投机巨头最喜欢做的。

金融投机巨头们认为,世界越乱,他们的机会就越多。中国必须防微杜渐。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日前撰文称,人民币应该首先自由浮动,然后才能考虑资本可自由兑换应当如何安排,这是金融规律。世界经济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放弃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管制,后果十分严重。当下的中国应当“在有效管理资本跨境流动的前提下,更加宽容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直以自由主义者自居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也说道:“我们无需那些炒家来操控我们的货币,他们的目的只是要从沽空期指中获利。少数对冲基金毫不关心香港,更遑论港人的福祉。它们对香港的兴趣只在于香港是一个自由市场,可以任由它们操控,就像提款机一样,随时可以提款。”

事实上,危机期间,泰国、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地区和国家都成了国际投机者的提款机。不仅如此,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一度成为国际投机者的提款机。而当时的中国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银行不良债权高不下、资本市场发展落后,中国却因有资本管制的保护,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并使经济随后维持了10余年的高速增长。

外汇管理的核心不在于“价格管理”,而在于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当然,这并不排斥特殊情况下直接干预价格的特殊做法。

责编:陈栋栋


 

2018年第3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8年第3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