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张国宝:岁月留痕

文|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张国宝

前几天赵东宛老部长特意让秘书给我送来了《文稿汇编》书稿清样。文稿时间跨度从1951年到2016年,而所叙内容则从12岁参加抗日剧团,延安岁月,东北民主联军,留学苏联,担任第一重型机械厂厂长兼总工程师设计1.25万吨水压机,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人事部部长,荣获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等差不多八十年的历史。其实这还只是他工作生涯的一部分,例如他八十年代初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务院振兴电子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李鹏),文稿中却没有提及,可能是那个时期没有留下文稿,实为遗憾。

赵东宛部长是我尊敬的老领导,他在八十年代初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兼国家计委副主任,这种兼职据我所知只有赵部长和张寿(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调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兼任科委副主任),都是在全国科技大会之后,也体现了当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他在国家计委分管两个司局,就是我所在的机电局和科技司。

那时候改革开放不久,有大学学历的人90%外语学的都是俄语,能做英语、日语翻译的是稀缺人才。而我在进入国家计委前曾经在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工作,和外国专家直接对话,练会了口语,所以当时赵东宛部长接见外宾和出访都让我作翻译。同时他那时还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秘书长是张劲夫,那时中日友协会长是王震副主席,有时赵部长还让我去为他们担任翻译。

这段经历让我接触到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对外经济合作项目。例如宝钢项目因国内经济调整停建,日本方面要求索赔,后来宝钢恢复建设时中方把2050轧机给了德国,日本经团联派团到北京斡旋,赵东宛以计委副主任身份在木樨地的国家信息中心会见日本代表团,会见后由我整理会见纪录上报中央决策。我陪同赵东宛率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组织的代表团访日,成员中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赵梓生院士等当时中国顶级的光通信专家,接触到光纤通讯、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产业。这些经历都让我受益匪浅。

后来赵东宛副主任调任劳动人事部部长,他要我跟他一起去人事部,我说我是一个技术干部,从未搞过人事。他说劳动人事部还有劳动保护这一块任务,例如压力容器检测,我可以去做这些工作。但是我还是觉得留在计委能更好发挥我的专长,所以没有和赵部长一起去人事部。

他的家住南沙沟,就在国家计委对面,所以我抽空就会去看他,聊聊天。他文稿中的一些事我也听他讲过。

他在12岁就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5岁在延安就入了党。抗战末期,他被派往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野战医院政委,驻通化。当时在通化有很多日本侨民和日本关东军的散兵游勇携有武器,等待遣返,在国民党特务的策动下发动暴乱,其中的细节书中没写,但赵部长曾和我讲过。后来他转到地方工作,任安东省机关党委书记,属陈云、肖劲光领导的南满军区,经历了东北解放战争。解放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制造,回国后正值一五计划建设高潮,他被任命为第一重型机械厂厂长兼总工程师,他在一重工作了14年,1971年才调离一重,其间他主持设计了当时国内最大的1.25万吨水压机,为包钢生产1150初轧机,还承担了九大设备的3万吨模锻压力机和2800铝板冷轧机。

他在书中写道从全国各地选调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到这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富拉尔基,其中他的副总工程师李宜璋是留美的,原在上海工作,也调到了北国的富拉尔基。如果不是赵部长的书记载下来,恐怕很少会有人知道李宜璋其人了。就像陈锦华老主任在国事记述一书中讲到宝钢的第一任领导是冶金部叶志強副部长,建设总指挥是工程兵的方如玉。如果不是陈锦华老主任书的记载,这一历史并不久远的人物也不会有多少人知晓了。正像赵东宛部长序中所述;“编印文稿汇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些历史资料集中起来,便于妥善保管。”所以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希望老同志把这些历史史实记载下来。

赵东宛部长还曾对我讲过,当文革风暴就要来临时,他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为了不使自己的子女看到父辈被批斗的场景,在文革开始前,他把所有的子女都送到了亲戚家,使他们免受了心灵的伤害。当然这一段他并没有在书中写到,也可见赵东宛部长是一位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老干部。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