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去杠杆必须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密切配合

钮文新

“收短放长”是正确的政策选择,但“收短和放长”之间是不是需要平衡?当然需要。如果“收短”过力,“放长”不足,那货币政策依然会偏离中性。

前不久,央行通过一年期MLF释放5020亿元基础货币,但最近连续5个工作日停止逆回购,净回笼6300亿元短期流动性。这是不是对冲?这样的“超量对冲”是否会导致紧缩?同样,前次央行降准同样有相当一部分用于置换MLF,还有一部分置换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沉淀下来的“备付金余额”。所以从数量上计算,真实基础货币投放并不多。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流动性会进一步紧张?说实话,市场理解有限,很少有人懂得“收短放长”对改善市场流动性的意义有多大。所以说:好经必须有人念,越多的人去念,好经就灵验,否则事倍功半。

无论是降准置换MLF,还是MLF置换逆回购,这都属于基础货币结构性调整,都属于“收短放长”的货币操作。在不增加基础货币数量的前提下,只要“收短放长”等量置换,那金融市场流动性就会因质量改善而显得更加充裕。什么是金融质量?期限越长、价格越低,质量越好,反之亦然。现在看,相对较大规模、有效地“收短放长”持续半年之后,中国金融市场杠杆率明显回落,而且从货币市场利率(shibor)连续快速回落的走势看,中国金融市场短端借款需求已经大大降低。这就是“收短放长”的作用。

“收短放长”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随着市场长期流动性的增加,中国金融市场资本更容易生成资本,这对股票市场是最根本的支撑作用。而过去中国股市之所以长期疲弱,根本原因在于一年期以下的、短期的、属于货币市场的金融商品爆炸式增长,在金融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货币市场越膨胀,金融市场越萎缩,这是最基本的金融规律。现在开始反向推动,通过长期基础货币释放,压缩金融市场短期需求,从中期看,当然有利于资本市场发育。

按照中国金融短期化的程度,现在一元一年期(长期)基础货币投放,大致应当可以减少金融市场3元左右的短期(3月期)流动性需求,而短期流动性需求减少,并导致供大于求,所以shibor快速回落。

为什么央行释放长期基础货币会导致金融市场短期流动性需求减少?以信贷为例,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已经使银行新增居民储蓄存款负增长,但经济要发展贷款要增加,没有储蓄存款的商业银行拿什么增加贷款?创造货币、创造存款。如果创造?把过去一年期的贷款压拆成两个半年期“贷款滚动”,增加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的次数,这就多创造了货币。但很不幸,这是“双刃剑”,银行依靠“增加贷款变存款、存款变贷款的次数”创造货币,可以增加数量,但必然缩短存款和贷款期限,加大存贷款期限错配的程度,错配本身就是根本性的金融杠杆,同时拉高存款和贷款的成本,放大金融风险。现在,如果央行向市场释放长期基础货币,银行有了长期的负债,也就不用拼命地创造货币了,短期流动性需求自然降低。

仅凭监管是无法去杠杆的,而去杠杆必须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密切配合,靠银行创造货币生长出的歪路堵住了,但银行所创造的货币也会大幅减少,这部分金融缺失如何补足?必须依靠扩大“正路”,而必须有中央银行实实在在的基础货币投放才行,否则过去歪路终端上的中小微实体企业就完蛋了。所以,监管“紧缩”要有度,央行货币“扩张”要及时而足够,这样整个经济、金融才有可能平稳。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