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民生 > 正文

物尽其用,脚踏实地解难题

今年端午节期间,天猫商城13天共销售了1.08亿只粽子,用掉的裹粽线超过2亿米。这些裹粽线,绝大多数被人们“一次性”消费了、浪费了。

即便小到裹粽线,也不能任其浪费。那么,裹粽线能否回收再利用?物尽其用难在哪里?我国资源回收再利用现状如何?提高再利用率要往哪些方面发力?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前景广阔,但裹粽线等低值、负值回收物仍是难点

常见的裹粽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植物,例如有韧性的马莲草;另一类是棉线。前者相对环保,后者虽然细细一根,但用完随手扔掉也是一种浪费,有心回收却找不到相应的渠道。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介绍:“裹粽线体量小,总量少,跟粽子一起在锅里煮会沾到汤汁,回收处理时,需要清洗、消毒才能再利用,成本高而收益低,很少有企业愿意回收。”华京源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世珍说,裹粽线属于低值、负值可回收物,低值回收物回收难度较大、价值较低,负值回收物回收成本大于收益。再生资源企业经营中,低值、负值资源回收压力很大。

除了裹粽线,还有一项跟粽子有关的浪费也不容忽视。“现在很多包装精美的粽子礼盒,外表华丽,打开却只有几个粽子。不仅是粽子,很多茶叶、月饼和其他食品礼盒都存在过度包装问题。”刘建国说。

日常生活中,类似的资源浪费真不小。资源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有着必要性与重要性。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说,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一方面能大幅减少开采不可再生的原生资源(如石油、金属等);另一方面,比起原生资源的开采与生产过程,再生资源处理利用过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通常会更小。此外,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能有力促进就业、切实改善民生。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前景广阔。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2017年全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2.82亿吨,同比增长11%,回收总值为7550.7亿元,同比增长28.7%,所有再生资源品种回收总值均有增长。

回收动力不足、体系不健全,公众缺乏回收意识,再生资源回收步伐缓慢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近年来,《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各地的具体实施细则相继发布,但整体上再生资源回收依然步伐缓慢。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低值、负值资源回收的经济动力不足。专家表示,物尽其用是理想状态,但实践中的回收利用有其经济规律。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潘永刚介绍,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废弃大件家具、废塑料制品、塑料泡沫填充物等低值、负值可回收物“产量”正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但回收率很低。“在居民小区,经常可以看到上述物品和装修垃圾一起随意堆放。在一些大城市,每年产生的此类物品有几百万吨,真正回收的寥寥无几。”潘永刚说,对于这类低值、负值可回收物,如果进行规模化回收、清洗、消毒等,成本甚至比直接购买新产品还要高很多,导致这类物品缺乏回收渠道。

若想推动这类资源的再利用,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补贴。然而补贴并不是“万能钥匙”,补贴谁、补多少,需要从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综合衡量整体效益,并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刘建国认为,过去很多“囫囵吞枣”般的回收是低水平、作坊式的,很多小工厂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拆解回收物品;现在的回收要有所筛选,讲究高品质、无害化,相应提升了成本,如果每家企业都补贴,政府很难承担。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这很难在短期内迅速实现。

回收体系不健全,拖了资源再生的“后腿”。潘永刚指出,目前的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政策和经营水平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无法应对不断增加的废旧资源产生量。例如,我国缺少环保达标的分拣中心,此前自发形成的集散市场类分拣中心没被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缺乏配套设施、环保水平低、超负荷运营,这些都增加了再生资源回收的物流、时间成本。与再生资源回收关系密切的垃圾分类体系也不完善。“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要进行二次分拣,才能进入再利用环节,但目前在前端进行简单分类后,仍然存在垃圾混装混运等现象,这大大增加了资源再利用的难度。”潘永刚说。

公众意识欠缺导致资源回收政策“脚不落地”。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分类的相关政策实施起步较晚,公众意识还在培育、提升阶段,大部分人无法高频率、自觉自发地进行物品回收、垃圾分类,对相关知识、渠道也不够了解。

加强政策协同,突破难点问题,增强公众参与性,持续推动资源回收利用

推动资源回收再利用“脚踏实地”,需多方统筹,加强部门联动,推进产业融合。温宗国表示,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是一个从前端回收到终端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多种政策叠加协同才能显著提升效果。“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实施垃圾分类、计量收费和新型回收模式等多种协同政策,可实现资源回收率提升到60%以上。”温宗国说。

完善体制机制,确立“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领”的行业发展模式。专家认为,分拣中心等再生资源处理机构的经营,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采取委托经营或者授权经营,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动力;应该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纳入整个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规划和管理,明确其公益属性;增加分类垃圾桶,制定通俗易懂的分类标准,做好宣传教育,确保后端不会再次混收。“要以良好的政策和产业环境倒逼再生资源行业朝着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全过程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同时推动各行各业实现绿色生产。”胡世珍说。

点面结合,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

对裹粽线这类低值、负值可回收物,不能置之不理,应积极寻找回收方法。一是为了资源尽可能有效利用,二是为了垃圾减量,这里有部分公益属性。”胡世珍介绍,负值回收物占企业一年处理资源量的8%—10%,目前没有针对负值资源的国家补贴,有的地方试点出台了一些补贴办法,但大部分还得靠企业自己运营解决。潘永刚告诉记者,传统环卫网络难以应对低值、负值资源回收难题,一定要推动其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的有效衔接,采用“两网融合”发展模式。同时,城市管理部门可会同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机构,对主要品种的再生资源进行利润核定,将符合低值、负值可回收物条件的物品列入目录,并发布企业名录,建立补贴机制。清华大学研究发现,实施分类回收的补贴政策可以短期促进近50%的再生资源得以回收,实施垃圾计量收费制度可实现资源回收率增长35%,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减少10.42%。

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增强公众参与性。

温宗国认为,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激励措施,提升公众对资源回收的参与热情。例如,挪威实施塑料瓶押金制,通过押金返还计划实现了约93%的塑料瓶退还回收。刘建国建议,对好回收的物品,例如废旧衣物等,尽可能准确投放到相应回收渠道;对无法专门回收的物品,可以按照其特质做好垃圾分类,使后续处理更可控。此外,自己动手再利用也是个好办法,比如裹粽线可以当作绳子系东西。“物尽其用并不意味着一针一线都要进入回收系统,每家每户用自己的办法利用废物,也是为绿色发展做贡献。”刘建国说。

资源浪费非一日之寒,回收利用也非一日之功。“资源回收再利用是系统性问题,要久久为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大家要有信心、有耐心,每个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情况就会逐渐改善。”刘建国说。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