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发力高质量发展 余杭经开区助力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群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宋杰) 记者7月13日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该区域内的标杆企业——贝达药业正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今年会有2个新产品争取上市。

凭借首个国产创新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贝达一举成名。目前,盐酸埃克替尼是国内肺癌靶向药市场首个销售突破10亿的品种,也是贝达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年报显示,2017年盐酸埃克替尼销量增长了42.87%,销售收入达到10.26亿元。

为推动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通过“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培育更多的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后备军”。

根据规划,开发区今年将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等高端产业,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80家,培育各类初创型企业20家。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尤建浩说,“我们希望生物医药板块能够再多几个贝达出来。”

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贝达药业(300558.SZ)董事长丁列明告诉记者,贝达目前还有在研新药30余项,8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3项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而X-396和CM082这两项正在全球开展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有望成为由中国企业主导在全球同步上市的创新药。

和贝达同处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中翰盛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体外诊断的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目前正在推进一款检测试剂的研发。董事长周旭一表示,为检测肿瘤标志物我国一年实际消耗的试剂达100亿元,但通过新产品的研发,一年可以节约1/3的成本。

作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0.76平方公里,一期规划10.33平方公里。目前已聚集研发、生产类大健康领域企业220家,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0家、药品医疗器械批发企业7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0余家,其中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获得许可的38家,在研企业近100家。

从全国层面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离世界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需要充分整合长三角的资源禀赋,合力推动产业协同,齐心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共同参与全球竞争。

为了做强生物医药的余杭板块,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打造以浙江省生物医药孵化器为中心,以贝达梦工场、中翰盛泰医学谷、东湖高新生物医药加速器、普利医药创新园为基本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孵化集群,全面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贝达梦工场2017年初启动,这是一个生物医药的众创空间,主要利用贝达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技术优势和营销渠道,同时引入贝达医药风险投资资金,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投融资、企业管理、导师服务、品牌打造、政府事务、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研发和生产及市场销售等服务,让科学家实现创业的梦想。

丁列明说,目前贝达梦工场培育的干细胞项目已经在做动物试验,基因检测项目已经到了产生效益的阶段。

中翰盛泰也创建了医智汇创新工场,希望打造深度垂直的医疗体外诊断行业生态圈。在3.8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里,中翰盛泰为孵化企业提供全要素科研技术平台、生物制品保税查验一体化通关平台和医智捷冷链物流系统,并与上海交大成立了医学诊断技术联合实验室,实现了智慧、创意、资金、人才的高度集聚。

“生物制药投资大,周期长,孵化器共享平台可降低创业成本,给企业嫁接更多的资源。”周旭一说,目前这里已有58家企业进驻。

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成果累累

在这个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里,可帮基因创始人徐清华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组织起源基因检测产品。该产品通过肿瘤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针对21种癌症、超过95%的实体肿瘤进行精准判别,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5月底,中国(杭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落下帷幕,徐清华团队脱颖而出,荣获大健康产业组一等奖,并包揽了最佳人气奖和最有投资价值奖。可帮基因,俨然成为开发区创新创业浪潮中的一个“模板”。据徐清华透露,目前获奖的产品已经进入最后的临床阶段,如果一旦上市,保守预计可带来超过2个亿的产值。除可帮基因外,在这次大赛上,开发区还有“新一代可吸收药物释放血管支架研发与产业化”“5G相控阵微波收发机集成电路射频前段芯片设计”等8个项目参赛,共获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4个优胜奖的优秀战绩,彰显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

之所以选择余杭开发区,徐清华说,这里不仅有设施完备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还能享受课题调研、学科横向协作、临床试验网络、人才计划、产业导入、渠道拓展、投融资计划等一站式科研、产业协作服务。

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发展,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加强生态构建,希望激发产业动能。

比如,利用双创热潮,吸引产业集聚。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的“2017中国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700余个项目前来参赛,最终决出25个获奖项目,并当场签约。这当中,有生物医药项目9个。

比如,着力优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中翰盛泰“浙江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监管服务平台”由开发区出资,浙江、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打造,是华东地区唯一的集国检、海关一体化监管的平台,2017年服务客户57家,吞吐量达到2亿元人民币。

在投融资环节,余杭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局副局长王超说,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设有“助保贷”、风险池基金等各种投融资渠道。

精准的政策匹配,加上良好的创业土壤,使得开发区内企业不断积聚,且科研实力也不断增强。数据显示,去年1-12月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专利申请量为2995件,其中发明申请742件,专利授权1438件,实现专利零突破73家,专利申请量实现了质的提升,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56.72%;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72.56%。

亩均指标下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企业的集聚,带来的是高质量发展。

仅以上市公司数量来看,2017年以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有诺邦股份、万通智控、铁流股份、春风动力、天地数码5家企业相继上市,开发区内上市企业数量增至10家。

尤建浩说,根据浙江的“凤凰行动”计划,余杭开发区设立了企业培育库,通过培育“上市挂牌“企业梯队,以形成更多的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今年力争再上市2家企业,新三板和区域场外市场挂牌20家,全力打造资本市场’余杭板块’。”

而以亩均指标来衡量的话,2017年医药健康产业产生的亩均税收已经达到51.81万元,亩产增加值186.91万元,远高于整个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规上工业产生的亩均税收27.94万元,亩产增加值134.32万元。开发区2018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亩产税收和亩产增加值分别约为20万元、76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2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2.0亿元,完成税收4.8亿元,其中,21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23.7亿元。

更多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也带动了开发区的整体能级提升。商务部公布的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位列77位,相比于前一年上升48个名次。在5大类考核指标中,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有25项指标优于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平均水平。余杭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余杭)分中心、省药学会创新驿站等平台的建设,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科技人才驿站的建立,各类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让开发区的创新更具活力。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