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广东 > 正文

破解资金羁绊 广东清远美丽乡村建设跃升“尖子生”

文章导读: 更重要的是村一级的积极性。清远的策略是,不再直接投入,而是采取建设完工验收合格后以奖代补的方式拨付资金,让村民主动创建美丽乡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杜弘禹 清远报道

早饭后,82岁的黄桂洪照例要在村里散散步,屋前一个精致的小广场是他常去的地方,但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烂地”,几个污水塘上蚊虫飞舞。

这种变化源于美丽乡村建设。黄桂洪所在的是清远市的一条村庄。这是一个位于广东省北部的欠发达城市,2017年经济总量仅1500亿元,排在广东21个地市的第14名。不过,清远在美丽乡村建设领域却以“尖子”的身份示人,甚至在全国具有影响力,不久前还获得来自住建部的充分肯定。

经历过去数十年的城镇化狂飙猛进后,如今我国将“乡村”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并且其中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提升被明确为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20字”总要求,“生态宜居”便是之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中也大篇幅对乡村绿色发展进行部署。

这些都在顶层设计上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思路,但从各地实践看,这里面仍有诸多现实困难羁绊,比如缺乏对应的机制体制保障、人才难觅、资金匮乏、产业空洞、土地错综复杂等,并且似乎还环环相扣。

作为标杆样本,清远的难得之处在于直面上述问题,并从各个击破到系统推进,逐步探索出一套契合自身且行之有效的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方案”。按这一模式推进,清远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自然村都建成美丽乡村。

那么,何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清远经验”?7月5-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清远多个乡村进行实地走访,试图寻找答案。

美丽乡村建设3.0

黄桂洪所在的白沙村是目前清远诸多“达标”的美丽乡村之一,并且因为整治前后转变较大、创建成效突出,颇有“样板村”意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该村中心地带看到,主干道均已实现沥青硬化,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旁也已覆盖行道树、草皮等绿化。经过治理的河水质清澈,两岸绿化与景观亦经精心装点。一栋崭新文化室矗立在一处地势较高的所在,与之相连的体育场上,橡胶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多数民居也都经过修葺,并无农村常见的混乱或破败感,并且巷道都已统一铺上石板。

“你现在看到的这些,之前多数都是土路、荒地、破房子和杂草堆。”白沙村隶属的石角镇石岐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黄志敏说,近年通过创建美丽乡村,白沙村的环境大为改观。他笑称:“连村里外嫁的姑娘都回来得更多了。”

白沙村只是一个缩影。目前,清远已完成883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占全市75﹪,并成功创建2358个美丽乡村,约占全市20%。

这也是数年探索累积的成果。清远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于2013年住建部的全国统一部署,但随后3年只是起步期。直到2016年,清远连续出台文件,完善思路后,美丽乡村才开始系统化推进,进入加速期。

清远市委农办新农村建设指导科科长嵇国良回忆说,头三年推进起来困难重重,因为最初标准单一、目标不明确,而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2016年清远的“顶层设计”出台后才重点理清:要建什么样的美丽乡村?如何系统推进?

嵇国良说,对于前者,清远结合中央要求和本地实际,制定了5个梯度的创建标准,递进式突破,避免“一步到位”难度大;后者则体现为政府角色、推进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操作更灵活有效,“现实证明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很重要。”

数据显示,2016年清远共有919条村庄申报创建美丽乡村,这是此前三年总和的3.3倍,而2017年一共创建美丽乡村1165个,为上年1.27倍。

今年5月,《清远市“美丽乡村2025”行动计划》的出台则标志着该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3.0”阶段。这份文件将多项相关工程集中统筹,形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核心的更大合力、目标,以及更成熟模式,再次升级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性,并提出2025年全市100%自然村创建成为美丽乡村的目标。

破解资金羁绊

尽管清远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战略升级”,但在此过程中,政府的姿态却逐渐放低,从“大包大揽”转向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

比如,针对市级政府职能部门,清远围绕“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美丽乡镇”五个梯度美丽乡村建设,细化出一系列详细指标,作为“任务清单”指向明确的职能部门。“指标非常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这些都写进入了,因为只有列入指标才能保证职能部门足够重视。”嵇国良说。

更重要的是村一级的积极性。清远的策略是,不再直接投入,而是采取建设完工验收合格后以奖代补的方式拨付资金,让村民主动创建美丽乡村。

上述5个梯度,对应的达标奖励最低为20万,最高达400万。2016年和2017年,清远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并要求区级配套,增加投入。

对清远这样一个非发达城市而言,3亿元并不小,但仍不够。嵇国良说,80%以上村庄的实际投入超过奖补资金,并且多数村子村民自筹和社会融资的资金大于政府财政投入,“我去外地交流,好多人觉得这不可想象”。

另外,上述“以奖代补”的模式,也意味着村庄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前,村民需要首先筹得相应资金,起码需有启动资金,这笔钱怎么来?

清远的做法是,将3亿元财政资金按一定比例提前划拨到区级,然后由区级将这笔资金作为前期担保金,向农发行申请放大4倍融资,然后再将所得资金中的部分“预支”给各村作为启动资金,同时部分用于区级配套投入。

这种灵活的社会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清远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资金筹集难的问题。目前,清远各地已有9个融资项目获批,合计融得34.26亿元。

此外,清远毗邻珠三角,外出打工、经商者众多,村民自我筹资能力不算太差。并且,“乡贤”、“宗亲”扮演重要角色,他们通过捐赠和借钱对村庄建设起关键推动作用。上述白沙村文化室即为一位企业家“乡贤”捐赠150万所建。

土地撬动产业

对于乡村而言,土地无疑是第一资源要素,这也注定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清远的探索亦富有代表性。

清远于2012年启动农村综合改革,随后又成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改革基础和特色的政策优势,使得清远的农村土地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由此,清远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动了该市乡村土地整合,将小块分散的承包土地逐步整合为连片集中土地,进而为创新发展创造条件,如促进一些村庄进行农业规模经营,以及发展新型农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截至2017年底,清远全市已完成整合面积159.46万亩,占二轮承包耕地面积72.63%。

嵇国良说,这一过程中,首先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或村民就有了第一笔收入;其次,土地整合后带动的产业发展形成第二层次的收入源。

这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走访中得到印证。上述白沙村,整合后土地正被出租给当地或外地人经营生态农场、种植高附加值作物。黄志敏说,借此各村小组平均每年能获得约40万元的集体收入,“但还用在投入上,还不能分”。

另一个名为铺背村的村庄,因为靠近景区景点,当地近年正发展住宿、餐饮等产业,并希望利用整合后的集体土地发展更多旅游业态。铺背村隶属的旧岭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林建军说:“已经有几个企业过来谈合作了。”

最为典型的是该市清新区浸潭镇六甲洞村委会下迳村,土地整合后,这个群山环绕的小村落迅速发展起特色餐饮、民宿、温泉等产业,从零起步到如今每月村集体能获得20万的非农收入,并创造出20多人的工作岗位。

“我们主要拓展一些团队游,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包括香港。”该村清新区浸潭镇下迳村党支部书记、村民理事会理事长、经济合作社社长邹瑞文说,目前该村还正在筹备户外拓展、卡丁车等一系列配套项目,提升吸引力。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嵇国良说,乡村要有产业才能实现持续、长久的自我良性发展,但也要保持理性。清远的想法是,先巩固农业基础,推动农业向更优更强发展,然后再结合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编辑:周上祺,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duhy@21jingji.com,zhousq1@21jingji.com)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