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为什么说养老金省际调剂制度是公平的

举一反三

如果完整地、全过程地来看待养老金结余地区养老金的来源,就不难得出结论:养老金的全国调配,在公平性上并无太大问题。

从下个月起,中国将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这个制度,简单地说,中央要对各省份的养老金,统一调剂,“劫富济贫”。

近年来,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2017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3.3万亿元,总支出2.9万亿元,年末累计结余4.1万亿元,可支付17.4个月。养老保险制度总体运行平稳、基金支撑能力较强,能够保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就业多样化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地区间抚养比差距扩大,省际之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靠省级统筹难以解决,需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在全国范围对基金进行适度调剂。

计划经济时代,“剪刀差”使全国均衡发展

有观点认为,有结余的省份,本可以给职工多发放一些,现在被拿去接济后,就不能多发了。这在省际间是不公平的。

实际上,中国的省际公平问题,有着极其纠结、甚至于沉重的历史。

在东北长大的人,从小就会被教育,关里人拿走了他们的石油、煤炭、木材、钢铁、电力、水泥。辽宁盛产大豆,可“文革”的时候,关里人每月供应半斤豆油,而辽宁人只有三两。所以,是东北养活了全国,特别是上海这样的工业城市。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上海长大的人,听到的则是另一番话,大意是上海创造的绝大多数财富,都被中央拿走了,上海养活了全国。有人估算,1978年前,上海的财政收入合计1955亿,但财政支出只有290亿,也就是说,上海创造的价值,绝大部分都给了中央,所以,是上海养活了全国。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中国以剪刀差的方式,压低农产品、矿产资源等价格,以促进国家快速的工业化,同时,也以非市场的方式拿走工业产品进行全国分配。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全国的资源优先保证上海这样的城市发展,与此同时,上海也以自己的工业产值回报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上海人更高的权利,相应得到了更高的保障,所以,总体上而言是受益者。

养老金省际调剂在公平性上没问题

这种省际间的要素流动分配机制,在改革开放后,在社保领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续。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逐渐可以自由流动,这是基于国家保障的国境之内要素流动。富裕省份受益于这个流动,与此同时,这种流动也造成省际间抚养比的差异。

去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3.53亿人,其中在职参保人数2.59亿人,领取待遇的退休人员9460万人,总抚养比是2.73比1,也就是2.73个在职人员抚养一个退休人员。不同省份之间差异较大,有的省份抚养比是4比1,最高的是广东超过了8比1;有的省份抚养比不到2比1,最低的黑龙江不到1.3比1,这主要是各地区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另一方面,必须指出的是,一定程度上,中国的这种流动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国民迁徙,而是一定限制的国民迁徙。比如,户籍制度、医保制度、还有社保不完全跟随个人的制度,一个人在一线城市交的社保,当他返回老家的时候,却只能带走一部分。富裕省份受益于这个制度。

中国的地方财政,从收到支的过程存在三次概念转化。按照中国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情况,发达地区的税收是由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户籍人群贡献,这个税收缴纳之后,由户籍群体概念转变为了地区概念,变为地区财政,最后再次转化为户籍概念,变为当地户籍人群的福利。这些福利在支撑起当地更好的医疗、教育、公共福利后,也支撑起当地更具价值的户籍身份。

在这个概念的三次转换中,一部分外地人创造的财富,变为了本地财政支出。

所以,如果完整地、全过程地来看待养老金结余地区养老金的来源,就不难得出结论:养老金的全国调配,在公平性上并无太大问题。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