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请保护“投资者风险偏好”

现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问题是:社会公众风险偏好不断走低。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责编:张伟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2期)

如果把“赌博式的风险偏好”除外,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社会公众“风险偏好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国家或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毫无疑问,创新需要完整的一套社会生态去支撑,而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资本对创新项目的支持是关键环节。按照“木桶原理”,如果中国公众的“风险偏好”持续走低,则向创新型社会转变的难度就会增大。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社会公众的风险偏好有一个上下的极限,向上或向下超出这个极限,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就会骤然增加。比如,金融期市、商品期市、股票市场、企业债市场、金融债市场、货币市场、国债市场,大致构成了整体金融市场的风险层级,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市场的风险居于中等偏高水平,而管理者必须引导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更多地留在这一层级当中。原因很简单,这样的风险偏好关乎实体经济资本来源,是所有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是金融行业存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社会公众的风险偏好偏离了“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市场”,那不仅会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搞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比如,前不久发生在中国的“全民金融”使得大量外行人士开始经营金融业务,忽悠老百姓无度增加风险偏好到赌博的程度,大大超越了规范金融体系的风险限度,结果出现了不少严重的问题,放大了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得不艰难地治理整顿;再比如,社会公众风险偏好过低,将大量资金投向几乎无风险的货币市场和国债市场,这势必导致各风险层级的金融市场恶性循环,极低风险偏好的资金数量越大,资本市场就会因缺少资金而下跌,资本市场越跌,风险越大,资金就更多流向货币市场,于是金融短期化、套利化——脱实向虚越严重,并逐步演化为巨大系统性金融风险。

现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问题是:社会公众风险偏好不断走低。

4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谈到下一阶段经济工作重点时指出:要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是极其重大的总体要求,而其中最被市场关注的变化是:中央强调要“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

货币政策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内需政策”,“持续扩大内需”必须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


2018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8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