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多位院士接受本刊专访热议:矢志不移自主创新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又如何将其与自身所处的领域、行业实践相结合?

p31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北京报道

责编:陈惟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2期)

p30-2018 年5 月28 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视觉中国

2018 年5 月28 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视觉中国

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又如何将其与自身所处的领域、行业实践相结合?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他指出,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系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增强科技报国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我感到科技工作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大有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说,“总书记指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作为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要打好‘基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夯实根基。”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樊会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次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就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赵宪庚院士说,我们在工程科技一线,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推动者。

“总书记的讲话,从世界科技发展进程和历史意义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全球科技创新的大势,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理解、把握这一趋势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矢志自主创新,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令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说。

“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院士说,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自主创新是迈向创新高地必由之路,在国防科技领域更是全部要靠自主创新。”樊会涛院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在国防科技领域,对“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句话体会更深。过去20多年,我国经过大力自主创新,在航空武器装备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这个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自己深刻体会到“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这句话的含义。“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就是不断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最终取得了成功。下一步,我们要实现从并跑领跑的跨越,更需要自主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看来,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实际是国家发展的主动权。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以“鼎新”带动“革故”,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我们现在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把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摆在了首要位置。只有掌握了主动权,才会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樊会涛院士认为,国防科技领域一定要立足于自主保障。“包括基础的元器件、原材料,哪怕国产的性质差一些,也要坚定不移地用。”樊会涛表示,产品是用出来的,否则就不能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在这些方面,国外也摸出了一条路子,你(技术)不行的时候,他就卡你。你准备干的时候,他把便宜的东西卖给你,不让你干。”因此,要把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立足于自主保障,才会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在医疗科技创新领域,我们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处于跟跑,在某些领域处于并跑的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在临床学科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还是比较靠后的,在这一方面需要改善供给。“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病患的数量非常多,但没能把治疗变成可复制的经验。在这方面,临床服务的素质要提高,临床研究的能力要提高。”

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总书记的话讲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宁光院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要砍掉有碍创新的繁文缛节,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近年来,尤其是每年两院院士大会之后,出台了多项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每一次都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相信通过改革, 改变对不同人才的不同考核方法,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这些举措将会极大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我个人是国家科研体制的受益者,有很多课题也在进行中。”宁光院士说,作为基层的第一线科研人员,希望能够看到更加高效、便捷的科研资助体系和政策。就临床研究科研经费管理而言,在适当的时候是把人作为一个研究的主体,这就需要与其他的基础性生命科学研究不同的资助方式。在这些方面,尚缺乏明显的变革,这就阻碍和减缓了临床科学的研究,如一些新药、新的治疗方式的使用。

在樊会涛院士看来,改革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最根本的还是“要信任科技工作者”。当前,科技管理部门存在“怕经费没管好,犯错误”等思想,使得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重事前预算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督检查”的倾向。应当相信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是有担当的,会把经费用在该用的地方。希望科技管理部门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项目中期的考评和项目后期的检查上,真正做到“破除藩篱,解放束缚科技工作者的障碍”。

“创新需要自由,科研工作者的自由很重要。”李天来院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大量的科研项目应当由科研工作者自己提出,然后再论证、立项,应当尽量减少目前设计项目的做法,“设计是设计不出创新的。”

李天来院士则认为,目前,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国家和地方的各个部门都有‘帽子’,科技、教育、人社等部门,都有自己的帽子,许多人的心思都在追逐帽子上,无法沉下心来搞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甚至提到了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宁光院士表示,国家有这种长远的计划,相信对未来科研氛围的培养非常重要。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


2018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8年第2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