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试错并不是笨

警惕成为过专过深的“筒仓人”,要成为既有专业深度,又能与多专业对接的“港湾人”。

编者按:

脸谱网如何从默默无闻到坐拥二十几亿用户?爱彼迎、优步何以在短短时间估值超过百亿美元?领英怎样跨步成为全球领先的职业社交平台?这些初创公司实现爆发式成长的共同奥秘就是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是硅谷当下热门的新商业方法论,其精髓在于通过快节奏测试和迭代,以极低甚至零成本获取并留存用户。作为最早提出“增长黑客”概念的理论先驱、带领Dropbox实现500%增长的实战领军人物,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如何跨部门搭建增长黑客团队,以及实现用户和利润双增长的具体行动指南,被科技公司奉为运营圭臬。

p84

《增长黑客:如何低成本实现爆发式成长》

推荐指数:★★★

作者:[美] 肖恩·埃利斯

[美] 摩根·布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作者简介:

[美] 肖恩·埃利斯

增长黑客网络社区Growth-Hackers.com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肖恩于2010年提出了“增长黑客”一词,也是增长黑客大会的发起人。

[美] 摩根·布朗

资深创业公司营销专家,与肖恩一同创办了GrowthHackers.com。曾任Inman News首席运营官。目前任职于Facebook。

试错并不是笨

樊登小读者创始人 肖宏文

编辑:牛绮思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20期)

商业世界的旧时代是恐龙、大象级企业横行的时代,它们几乎拥有一切,品牌、资金、技术、资源、产品,包括客户,小企业拿什么跟人家竞争,到后来只能给恐龙和大象跑跑腿,做点人家压根看不上的生意了事。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一个怀揣梦想的小伙子可以迅速地筹到钱,聚集起一帮同样心怀远方的年轻人,短短三五个月就可以做一件影响全国甚至影响世界的大事。

这是因为,互联网放大了个人能力。

你有创意就能吸引到资本,或者众筹到一笔可观的资金。有了资金,就可以招兵买马、广而告之,甚至可以运用创客的开源社区,让一帮互联网“闲人”帮忙出主意、完善产品。你也不用耗资耗时建造车间,只要找到合适的制造方委托外包即可。

不过最麻烦的可能就是客户了,虽然你可以运用众筹、社群等方法走出第一步,但是第二步呢,你要融个几轮资,跟恐龙、大象级企业来个广告大战吗?要是那样,你就正中了它们的下怀,毕竟,它们庞大的躯体不正是踩着一堆小企业的白骨而慢慢丰硕起来的。

客户是创客们最头疼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增长”的核心是获客,这是企业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所有CEO们关注的焦点所在。

在这样的商业变革大背景下,肖恩·埃利斯的《增长黑客——如何低成本实现爆发式成长》一书给那些雄心勃勃的创客企业讲解逆袭的方法,指出指数级增长的爆发路线,这样的雄心,想不吸引眼球都难。

从本质上看,增长黑客并不是玩概念,它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的。它将产品、营销方法与客户行为的数据联系起来,可以快速测试产品开发及营销新想法的有效性。这样的方法特别适合创业企业,无需花费多少成本就能准确地获取用户反馈,从而迅速调整产品和销售策略,实现爆发式增长。

读完此书,笔者认为,肖恩对创业企业的忠告,同样也适用于给渴望成功的年轻人。

第一,警惕成为过专过深的“筒仓人”,要成为既有专业深度,又能与多专业对接的“港湾人”。

传统企业里,商业模式相对稳定,各个岗位分工明确,企业需要的是职能相对专一、业务精深的螺丝钉。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似乎已经天经地义,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正确和效率,对个人来说,是一个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但是,这样的做法就相当于把一个个人放入不同的筒仓里。筒仓分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所以筒仓就搭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大,我们对于其他筒仓发生的事越来越一无所知,我们越来越没有动力去和其他筒仓联系、对话。久而久之,个人的能力只能局限在这个部门,工作的激情消磨殆尽,因为能力单一,职业天花板也很难打破;而对组织而言,部门间壁垒森严,企业内部沟通成本越来越高,决策越来越慢,很难适应现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这就落入了一个“双输”的局面。

与之相反,爆发式成长的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即不做螺丝钉,而做资源链接共享的“港湾人”。(编者注:“港湾人”主要指自身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反映在港口就是水深和承载量,同时,对外的开发性和包容性又把这潭水盘活了,因为有源源不断的信息和资源能够进来、相互交换。)

首先,每个人不能没有专业深度,在某个领域要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其次,要有打破专业“筒仓”的勇气和能力,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业务要有基本的常识和理念,能够听得懂对方的“非深度专业化语言”,也能把自己的专业语言转化成别人听得懂的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地与具有不同视角的人沟通,知道每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遇到问题时能找到最合适的人帮忙解决,这就要有基于常识和快速学习的判断能力。

第二,用工匠精神打造自己的“针尖”,让自己的“发力点”变为一个“好产品”。

肖恩说,增长黑客的前提是你卖的产品是个“好产品”。只有好产品,才值得用这套方法去做各种营销,引爆需求热点。如果产品本身“不好”,即便是如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这样的社交天才,怕也是无能为力。

互联网时代,“好产品”的特征就是“一根针、捅破天”。不用面面俱到,只要针对特定用户群体的某个痛点,把产品某一方面做到极致,就会有粉丝愿意为这种极致的工匠精神买单。比如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创业的初衷,就是要解决“在寒风中打不到车”这么一个针尖的问题,最后把针尖一样的痛点问题做成了一个大生意。

第三,趁着年轻,多行动多试错,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试错成长机制,这比学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传统的商业环境里,企业会制定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年初会制定全年预算,这是因为竞争环境相对稳定,变量少且变化缓慢,三年、五年内的事都能看得清。但是现在,即便在那些大块头的公司里,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公司战略谈得越来越少,谈得多的是某个产品的战略。企业更倾向于不断推新,不断试错,让市场更快更准地去打分。

对于新创小企业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尤其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先做起来,不断尝试再不断修正,慢慢地蹚出一条相对“最优”的路。曾有分析认为,创业者能一炮打响并持续成功的案例不能说没有,但概率非常低,而大多数创业者是第三次,甚至是经历更多次创业失败后才成功的。

对年轻人而言,有想法就要行动起来,边跑边看,争取不在同样的关卡跌倒,发现路不对,赶紧撤回到最近的交叉口选另一条路前进。慢慢地,对自己、对环境、对合作伙伴都有了感觉,有些陷阱和关卡,凭直觉也能冲过去或避开。能做到这一点,就离成功不远了。最怕的是光想不做,不动起来,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何谈能成功?

这个世界不是规划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不断试错、迭代出来的。打破深井,做好产品,学会试错,对企业是增长,对个人则是成长。


 

2018年第2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8年第2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