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阿根廷比索为何如此不堪——“低储蓄”害苦了阿根廷

经济实力曾经位居世界第三、南美最富足的国家今天何以落得这步田地?分析很多,比如经济结构问题、地肥水美让人不思进取、政治稳定性过低,等等。但这也许都是表面现象,而根本原因在于:阿根廷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储蓄率过低,而使经济发展缺乏本土资本支撑而过度依赖外国资本;同时,储蓄率过低还难免国际贸易逆差。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责编:张伟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9期)

经济实力曾经位居世界第三、南美最富足的国家阿根廷今天何以落得这步田地?分析很多,比如经济结构问题、地肥水美让人不思进取、政治稳定性过低,等等。但这也许都是表面现象,而根本原因在于:阿根廷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储蓄率过低,而使经济发展缺乏本土资本支撑而过度依赖外国资本;同时,储蓄率过低还难免国际贸易逆差。

尽管阿根廷央行把基准利率拉高到40%,但依然难以阻止比索贬值。4月22日至5月9日,阿根廷比索兑美元汇率已从之前2050附近贬值到2235附近,幅度达9%。这又是一个极其残酷的现实。

但对阿根廷而言,这似乎并不稀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根廷债务危机引发的货币贬值循环往复,尤其是2001年12月开始的一轮危机更是让人触目惊心,950亿美元到期外债无力偿付的阿根廷货币当局,被迫放弃了比索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并明确债务违约。一时间,国内外投资者对阿根廷经济信心骤降,大规模骚乱引发激烈的政局动荡,债务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同时爆发。

实际上,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只是随着之后的债务重组而暂时稳定,但整个国家经济和金融的脆弱性一直存在。所以,只要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阿根廷金融市场必是一片哀嚎,大幅度的货币贬值成为常态。美国QE(量化宽松)导致比索兑美元汇率剧烈波动,美国退出QE同样导致比索剧烈波动,而现在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走高,美元突然升值,更让比索付出巨大代价。

更要命的是,阿根廷一直采用拉高利率的方式抑制货币贬值,结果导致经济恶性循环,一方面高利率暂时稳定了汇率,但另一方面却对经济构成严厉压制。说它更要命是因为,以提高利率的方式稳定汇率,实际是通过吸引套利资金流入或滞留本土的方式增加市场外汇供给,这种流动性偏好极高、风险收益胃口极大的资金存留本土越多,本土金融就越不稳定,而且制约本土利率回落。想想看,高利率导致的实体经济疲弱不堪,会不会对比索汇率构成更大、更长远的威胁?这实际是个恶性“死循环”,在这个循环中,阿根廷变成了围猎对象,而到头来,富饶的阿根廷,经济会瘦得皮包骨头。

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秃鹫基金”故事。2001年12月,阿根廷发生主权债务违约之后,国债价格暴跌,比索大幅贬值。这时,一群高风险偏好的美国对冲基金杀入阿根廷国债市场兴风作浪,以极低的价格疯狂抢购国债,随后,在2005年和2010年期间,93%的债权人接受了阿根廷政府提出的债务重组方案,以价值减记超过50%的新债券替换了他们持有的旧债券。但以波士顿Bracebridge Capital为代表的那7%的债券持有人不干,并将阿根廷政府告上法庭,要求100%偿付本息。这些基金被阿根廷时任女总统克里斯蒂娜称为“贪婪的秃鹫”,而“秃鹫基金”的称谓也就此流传。

官司打了15年,阿根廷政府输了。2016年2月27日,阿根廷副财长向债权人提交了赔偿协议,阿根廷政府同意46.5亿美元的赔偿,是原告方索赔金额的75%。其中,波士顿Bracebridge Capital获得9.5亿美元赔偿金,与之当年1.2亿美元的投资相比,收益率高达800%;另一家对冲基金大佬Paul Singer创建的NML Capital,其作为这起官司的主导者,连本带利获得22.8亿美元赔偿,相对于当年6.17亿美元的投资本金,盈利370%。

这件事再次佐证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可问题是,经济实力曾经位居世界第三、南美最富足的国家今天何以落得这步田地?分析很多,比如经济结构问题、地肥水美让人不思进取、政治稳定性过低,等等。但这也许都是表面现象,而根本原因在于:阿根廷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储蓄率过低,而使经济发展缺乏本土资本支撑而过度依赖外国资本;同时,储蓄率过低还难免国际贸易逆差。

以1998年为例,阿根廷的储蓄率仅为17. 4%,不仅低于19%的拉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巴西的18.6%、墨西哥的22.4%和智利的25.2%,更是低于韩国的33. 8%。现在,因为失业和经济困局,阿根廷百姓收入更低,储蓄积累和经济状况更是恶性循环,这使得阿根廷经济更是积弱难返。更严重的是,阿根廷富足的国土给它带来了很好的社会福利,因此国民储蓄偏好比较低,而消费偏好比较高。美国GaveKal研究机构一项专题研究表明:在一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不断衰退的过程中,消费增长越快,资产负债表恶化越严重。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储蓄率超过50%,远超不足20%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好事还是坏事?需要一分为二地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中国老百姓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积累了大量储蓄,它恰恰是投资的源泉,是中国经济动力的基础,也是中国经济40年高速增长的能量;但从国际经济平衡的角度上看,储蓄率过高对应的一定是中国在外贸出口方向的投资过多,也会给中国带来过多的贸易顺差。

所以,近年来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国际贸易顺差过大是中国储蓄率过高所致,所以中国需要拉动消费,降低储蓄率。理论上看,结论似乎正确,但实际却完全错误。因为,中国储蓄率过高、顺差较大的根本原因是:美元霸权机制下,全球化产业分工,而中国处于加工厂的经济地位造成的,这绝不是中国单方面努力拉动消费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拉动的是国内消费,那不过是国家内部的储蓄转移,总量不变;如果中国人拼命去外国消费,去增加外国的储蓄,那储蓄会降低,但这样的降低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好处吗?难怪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一再指出:如果现在就拉动一轮消费热潮,那中国就会出现和美国一样的危机。

实际上,2008年之前,由于美国国民严重的透支消费已经不断恶化了美国的资产负债表,而此时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主导的一轮“穷人购房消费热潮”,进一步恶化了美国的资产负债表,这其实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理论诱因。所以,中国不可过度激励消费,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何时,都不能简单地排斥投资,而我们更需要大量资本进入高端产业、产品,去刺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储蓄不该成为我们的负担,而更该化为我们的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9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9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