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文化时尚 > 正文

生态之用和艺术之美 ——读《海绵城市十讲》

文| 洪波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孔子在《论语》中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都是说文章的内容是第一位的,但表现形式也很重要,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偏废。

近日读由俞孔坚讲述、牛建宏编著的《海绵城市十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感觉全书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内容的充实,又有形式的美感,可读性强,颇值一读。“内容的充实”在于它实实在在讲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践,立意点在生态文明之建设,充分体现了生态之功用;“形式之美”在于全书所展现的实践案例不仅有科学的功用,还有艺术形式之美感,不仅有用,而且好看。这也是俞孔坚众多在国际上获奖作品的共性之一。

158708604

457716704

1943282155

首先说生态之功用。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海绵城市”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生态之道。在本书中,俞孔坚系统讲述了他的“大脚美学和海绵哲学”,指出“过去三十多年,小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实际上主导了中国城市的风貌和特色,造成了丑陋的城市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并且提出“我们要继续五四以来的一场变革,倡导‘大脚’美学,让生态文明走向新的生活,建立我们的理想之城”“进行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明白‘小脚治水不可为’,我们需要从理念上进行变革,树立‘大脚’的治水理念。”这样的理念无疑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按我个人的理解,大脚美学可以说就是生态美学,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精简概括,它以生态为核心,强调给自然以空间,还自然一双健康的“大脚”,同时,用最小的人工干预,让自然变得美丽。这样的理念,不是对国外理念的简单嫁接,而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吸收基础上的扬弃,在批判基础上的借鉴和变革。

正是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书中提出“与水为友,弹性适应”,即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通过弹性适应的方式,而非常规的水利工程中的对抗方式,形成富有弹性的生态防洪设计,与洪水为友;提出“充分利用雨水,让土地回归丰产”,即雨水可以在城市留下来,生产粮食,为城市增加田园风光,而不是排到河道里去;提出“最少干预 ,满足最大需求”,即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人力、最简单的元素、最经济的做法,来创造的一个真正节约、并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景观,满足人的需求;提出“让自然做功,营造最美景观”,即通过简单、微小的地形设计,收集和利用雨水,开启栖息地的自我再生和进化历程,让自然做工等等。所有这些内容,都是立足于生态之功用,用精简的语言对生态文明深入的诠释,最终旨归是实现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处。

再说艺术之美感。书中分析列举了众多经典的案例,它们不仅是生态的,还是美丽的,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例如燕尾洲湿地公园,建设时砸掉了防洪堤,巧妙地保留、修复了原生态的地形,让河漫滩变成了梯田。湿地之上,跨国两江的步行桥蜿蜒多姿,动感十足;例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在校园中种稻子,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在稻田旁有读书台,体现了传统的耕读之美;例如秦皇岛汤河公园,用一条艺术感十足的红飘带,以最少的人工和资金投入,实现了从一条脏、乱、差的河流廊道,到一处魅力无穷的城市休憩地的转变。——通过这些案例,生动阐释了原生态的并不一定是美的,但通过艺术的设计,那些原本简易的存在,完全可以变成经典的艺术品,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是生态的,还可以充满艺术的美感。

当今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书籍,或过于专业,普通的读者困于理解难度,一般望而却步;或过于理论,泛泛而谈,缺乏鲜活的案例支撑,让人不知所云。而《海绵城市十讲》一书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生态之功用;而且选择的实践案例鲜活生动,充满艺术之美感,让人阅之难忘。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海绵城市十讲》值得推荐。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