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为什么上培训班?#

不只是英语一科,整个课外培训市场都因为日益增加的需求而成为“富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绮思 综合整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7期)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 《少儿英语培训成“富矿”》一文,报道了中国K12(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即高中)课外教育产业的火爆。中国投资咨询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0至14岁人口数量约为2亿,国内儿童课外培训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儿童超过1亿人次。

事实上,不只是英语一科,整个课外培训市场都因为日益增加的需求而成为“富矿”。然而不少网友认为,随着这一市场的扩大,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竞相报班的背后,行业乱象也不少。

“焦虑”的家长往往“跟风”报班

@岛城灰太狼:上培训班不一定就能提高成绩。培训班是否规范是一方面,孩子的精力是否充沛,能否应付得过来,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孩子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那报什么培训班也没有用。搞不好报班多了还起反作用。

@YANGAIREN__DINGAIREN:现在的普遍情况是,所有人“看起来”都在使劲学,家长各种跟风报课外班,谁家孩子报哪儿的课了,我也得让我孩子学,生怕落后了。

@木木主银3366:家长应该选点有用的课,自己亲自去听听,以对孩子的了解看对他能不能有用,不要盲目,选班也是个技术活。

@贤哥: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很多课外培训往往都是营销,让孩子成了大环境下的敛财工具。

机构师资“水分大”

@Rosa呱呱:“特级教师”“权威命题专家”“重点中学骨干教师”……种种头衔的光环下,是培训机构打出的王牌。而家长也最关心这点,给孩子报补习班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通过培训机构的“名师教学”,在学习上有所进步。而其实所谓的培训名师都是“掺了水分”的,都是被培训学校包装成了“名师”的。

@迷迷茫茫恍恍惚惚的猴子:有些地方,大一大二的学生兼做老师被培训机构“包装”成研究生背景,研究生被“包装”成名师,这算是欺骗了吧?!另外,机构一个小时收你三四百块钱,家教老师到手的只有六七十元,太暴利。

@余先生8715:现在的课外辅导老师不正规的很多,说的是名校老师或者哪个学校的教授,但实际上是有水分存在的,也不是每个家长都会去核实老师的真实学历背景等。不过好老师也挺多的,报名的时候可以先去听听课。

希望尽早出台管理办法

@Password123:要想规范民办培训机构,还需制定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要明确对教育培训机构具体的监管单位,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只有这样,各类培训机构才能在合法、合理的轨道上规范化运行。

@多吉德勒:资本作为此次背后的推手,最终买单的是家长,并且发展下去的结果可能就是,小的机构全部关门,只剩下几家大的机构垄断,坐等培训费涨价。办教育没问题,不好的是利用家长和孩子的学习“焦虑”盈利,甚至可以说是吸金,希望有关部门尽早出台可行的办法规范课外教育机构。


fm

2018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