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经济ke > 正文

校园招聘岂能被“机器人”掌权?

如果一家企业真正渴望人才、爱护人才,就该有一个畅通的权利救济通道。

据媒体报道,研究生小鑫(化名)在参加江西省农业发展银行校园招聘中,通过笔试、面试后,却被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系统判定在情绪上存在高风险,江西省农发行以此为由拒录小鑫。

要说银行内部人士借机器人评测,在招聘上舞弊,这样的“阴谋论”恐怕站不住脚。但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江西农发行也并非没有过错。

过错之一,江西农发行对小鑫早早发出拟录取的通知。作为银行招聘的组织者,他们显然知道机器人评测有否决的风险,既然如此,就该充分告知应聘者风险,让应聘者有心理准备,以防其“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实际上正是因为江西农发行的这一过错,导致小鑫对招聘结果产生了过于乐观的误判,放弃了2018年春考和省考的机会。

过错之二,机器人评测的结果对小鑫不利,江西农发行并未及时、主动告知小鑫,而在小鑫质疑评测结果时,农发行也没有公布相关评测的具体依据,这对当事人很不公平。

从拟录取到拒录取,这样的变化对于应聘者利益影响太大了。及时、主动告知,应是招聘单位的基本责任所在,但江西农发行却不向小鑫透露半点信息,直到小鑫追问,才被迫吐露实情。

其实,招聘中引入机器人评测,固然有利于排除人为干扰,但也要遵守公开、公平的招聘规范。对此,也有网友提出,类似“情绪检测报告”之类与客观能力无关的主观性精神测试,应该放在第一轮,以免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

而且,在招聘中将决定权交给“机器人”的做法值得商榷。检测机构也坦陈,机器检测不排除也有误判,其出示的评测报告也要求,对考生的评估,建议与EPI测评、评价中心技术等方法组合,进行综合考量。

江西农发行却因一纸报告,就否决了应聘者小鑫,实在太过草率。如果一家企业真正渴望人才、爱护人才,就该有一个畅通的权利救济通道,郑重对待应聘者的质疑。如此,才能避免真正的人才在招聘中被机器“误杀”。

□于平(媒体人)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