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加大对地方高校经费支持力度

中西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如何加大对地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优化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建设布局,尽快出台高校“放管服”细则。

56

61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2期)

中西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如何加大对地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优化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建设布局,尽快出台高校“放管服”细则。

应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流动

杜玉波认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中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国家战略关键在人才。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必须重点考虑中西部高校发展。

杜玉波说,中西部高校目前还面临很多困难。“人才队伍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办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对于上述问题,杜玉波建议:

一是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意见,进一步引导高校人才竞争要突出国际视野、突出“高精尖缺”的导向。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支持计划应进一步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以及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倾斜力度。大力支持中西部高校形成支撑其长远发展、稳定的人才队伍。

二是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力度。“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计划”实施以来成绩明显。比如,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17年,青海大学人才培养水平、科研能力、学科建设水平都有大幅度提升,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建议更多安排东部高校一流师资、一流学科平台、一流教育资源与西部高校实现共享,真委派专家、真拿出技术、真提供平台,确保取得实效。

三是优化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建设布局。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分布在18个省市,由于历史原因,13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尚无一所直属高校。针对“13+1”的强烈需求,采取部省合建,是现行管理体制下一种很好的可操作的模式。

“关键要站在优化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把对这些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和资源倾斜落到实处。”杜玉波说。

支持地方高校建设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的基本模式,地方高校主要由省级政府统筹管理。目前,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比例超过95%。

杜玉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管从规模上还是从发挥的作用上,地方高校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总体上看,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发展普遍面临一些困难。”

杜玉波说,近年来,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长和各方面资源条件限制的影响,部分地方高校发展陷入了困境,加剧了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了地方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大背景下,各地应该把支持地方高校摆到增强当前和未来区域发展动力的高度上看待,真正重视地方高校建设发展。”

为了解决地方高校困境,杜玉波建议:

一是加快落实“放管服”。目前地方高校在人事、薪酬、职称等方面的约束还比较多。去年国家已经出台了“放管服”意见,但实践中有的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非常有限。建议各地尽快提出“放管服”的实施细则,让“管”和“服”两个轮子都转起来,帮助高校把办学效益更好发挥出来。

二是加大对地方高校经费支持力度。目前,国家要求地方高校生均经费不低于1.2万元,部属高校生均经费平均达到1.56万元,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达不到这个标准,对办学水平影响很大。

建议结合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参照中央高校生均拨款系数,实施地方公办普通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探索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学科专业建设长期支持机制。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情况,明确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建立地方公办高校稳定的经费拨款制度。

三是加速推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目前,大学热衷于改名、追求多学科综合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地方高校要源源不断获得发展动力,必须把根更深地扎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土壤中,以贡献求发展。建议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引导地方高校更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加快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调整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实现联动。

----------------------------------------------------------------------------------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2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2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