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韩晓红教授:分子靶向治疗呼唤更多自主创新技术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徐豪) 3月15日,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举办“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两会主题圆桌会。二十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医疗领域知名专家和企业家等出席圆桌会,围绕科技创新与国民健康这一话题深入交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晓红在会上进行了发言。

韩晓红

韩晓红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韩晓红表示,肿瘤发病率高,种类繁多、机制复杂,异质性强,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挑战。肿瘤个体化靶向治疗使临床疗效得到有效提升,“十二五”期间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给我们国家患者带来很大获益。

“随着越来越多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大家越来越依赖于分子靶点检测。根据肿瘤驱动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筛选最有可能从中获益的病人,同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分子靶点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药物的毒副反应,以及耐药的发生,可以及早地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科技创新使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助力了肿瘤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韩晓红介绍。

与分子靶向治疗相伴的一个概念叫伴随诊断,伴随诊断是一种必需的验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检测系统,包括设备、试剂盒和方法。现在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同时还可以结合荧光定量PCR、杂交等技术进行复杂遗传信息分析,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并进行疗效的动态监测提供依据。”韩晓红说。

韩晓红表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多种组合的基因测序分析,从几个、几十个甚至上千种的基因组合。但是现在这方面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进口的技术、设备和试剂。国家非常重视这一领域发展,“十三五”期间设立了专项课题,伴随新药临床试验协同开发分子诊断关键技术,推进临床转化,有助于提高我国肿瘤精准医疗水平,减少无效和过度医疗,这是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希望像我国创新药物一样,能够研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伴随诊断产品。现在很大程度的依赖于进口设备和试剂,检测成本高。而且被美国FDA批准的伴随诊断产品可能更适用于西方人群,我们希望能够研发出最适用于中国人群的伴随诊断组合产品。一些走在前列的生物科技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在新药研发的早期就同步开展伴随诊断试剂的研发,力争缩短上市过程,降低成本,使大众可以更快获益。”韩晓红说。

韩晓红也指出,现在分子检测行业发展比较快,质量控制面临极大的挑战。有些病人在不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不同,给医生带来很大的疑惑。“我们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探索肿瘤伴随诊断试剂的临床评价和临床转化体系,健全和完善与此相适应的质量控制系统,提高我国肿瘤诊断治疗水平。”她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