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58集团CEO姚劲波:中国互联网未来最大的红利在农村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有不少来自科技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58集团CEO姚劲波就是其中之一。

p38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责编:陈惟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0期)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今年新当选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中,有不少来自科技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58集团CEO姚劲波就是其中之一。

“58同城服务了大量中基层的用户,我希望一方面代表基层劳动者群体,另一方面代表中国创新创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也在思考在哪些方面提出建议,能够让中国的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让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越来越幸福。

于是,他提出了《加强“三农”信息化建设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产业环境 培育新服务业成为社会发展新动能》《规范租房市场 保障“租”有所居》和《利用互联网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4份建议。

有“新零售”也应该有“新服务”

在姚劲波看来,服务业容纳了中国大部分就业人口,在GDP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对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升级发展还不够重视。正如零售业与互联网结合孕育出了时下非常火爆的“新零售”,他认为,服务业也应该与互联网、资本做更好的结合,成为“新服务业”,从而拉动更多的人才、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改造现在服务业零散、低质的现状,毕竟服务业的提升能够让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加幸福。

姚劲波认为,新服务业将呈现出数字化、品牌化、连锁化、资本化的特点,并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更充分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效率。以“互联网+服务”为代表的新服务业为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带来了经济结构诸多方面的积极变化,未来极有可能会表现出聚集倍增式的发展态势,甚至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根据姚劲波的判断,和新零售一样,新服务未来也会成为一大风口行业,中国市场上在10亿到200亿美元的领域将有大量的投资和创业机会亟待挖掘。“中国在很多服务行业的细分市场领域都没有上市公司,而美国在市值前1000名的公司中则有非常多(服务业企业)。”老百姓找家政服务、维修电器或者保洁、搬家,不仅找不到太多渠道,而且还总是担心被蒙被骗,服务品质更是难以保障,这都是不正常的。“我们在家政和搬家两个领域做了一些尝试,推出了58到家和58速运,效果非常好。传统服务业一旦与互联网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新模式一定会代替旧模式。”

据姚劲波透露,58集团的业务主要聚焦在四大板块,生活服务、汽车、房产和招聘。58集团旗下58同城+安居客是最大的公寓和二手房租售信息平台,58招聘已成为国内收入和商户数最大的招聘平台,2017年每天有3亿人次用户在58上求职。58同城上市4年,股价已经上涨了4倍。

从“58同城”到“58同镇”

“我在创办58的时候,连做梦都不敢想我们可以在农村提供服务,因为以前农村根本连不上网,连电话都没有,所以才叫58同城。可是现在,农村已经被移动互联网所覆盖,农民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姚劲波说,“中国互联网未来最大的红利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要想富,先修路。”在今天的语境下,路应该包括两条,一是实体的道路,二是虚拟的信息通路。姚劲波认为,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将极大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

“去年,我们推出了新的品牌‘58同镇’,未来还会有‘58同村’,我们希望能够为乡村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服务。”姚劲波分析说,很多农村之所以不能脱贫,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地的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好,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没有发展的机会。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AI等科技手段,可以使农村实现跨越式增长。机会多了,就会有更多的人回到农村,进而实现农村的快速发展。

在姚劲波看来,乡镇级别的互联网,从用户体量上讲是一样大的,甚至农村会更大。在城市,互联网的很多细分领域都已经被填满,但农村市场还是空白。

“我们希望全力以赴把58的服务布满中国全部4万个乡镇,每个镇我们会设置一个站长,站长也可以向下到每个村设置一个联络人,这意味着我们直接解决了4万个人的就业,然后间接地帮助几亿人完成找工作、租房子、拼车出行等各种生活服务需求。”

姚劲波说:“农村才是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不过,农村市场需要的服务和城市不一样,需要很多创新。比如我们的传播更多利用微信和朋友圈,更多利用小程序进行服务,最后再呈现到APP上面。”

在姚劲波的规划中,当这个网络建起来时,意味着58会成为在中国农村扎根落地最深的互联网公司,可以实现“在每个村都有一个我们的人”。“欧美的很多小镇都特别好,虽然不大,但是生活服务完善,生活在那里不会觉得和大城市有什么区别。中国的乡镇农村一定可以成为更加美好的地方。”

----------------------------------------------------------------------------------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0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0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