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要掌握人工智能的源头话语权

作为已经连任4届的“老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无论是提交的建议,还是与记者交流的主题,都是“老话题”人工智能。

p3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责编:陈惟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0期)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继去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再次出现在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作为已经连任4届的“老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无论是提交的建议,还是与记者交流的主题,都是“老话题”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改变世界一定是要源头具有话语权,才有可能在未来产业链中有溢价能力,才能够掌握主导权。人工智能未来的路还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始终保持核心技术领先。”刘庆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未来人工智能全球竞争主要在中美之间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科大讯飞旗下“讯飞听见”为多家媒体直播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供全程中文字幕,并同步提供英文字幕,以方便外国记者及网友观看,准确率高达95%。

“今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风口,大家都在追,实际上,讯飞从1999年创业开始就在做人工智能,从语音开始。科大讯飞最早贴在墙上的使命就是要让人类和机器信息沟通无障碍。”刘庆峰说。

1999年,年仅26岁、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的刘庆峰带领十几名同学创办了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中文语音市场几乎全部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刘庆峰立志要将中文语音技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实现产业化。

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上市公司。时至今日,45岁的刘庆峰依然是很多青年创业者的偶像。

最近几年,随着AlphaGo击败人类顶尖围棋选手等一系列事件,人工智能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刘庆峰和科大讯飞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寂寞”,各行各业都在说“人工智能+某某”“某某+人工智能”……

在刘庆峰看来,人工智能只有将算法和数据、领域专家结合才能改变世界。中国拥有最多的用户群体,同时政府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上的决心和能调集的资源在全世界是罕见的。“我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全球竞争主要在中美之间,而且由于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的特点,中国很有可能会率先胜出。”他说。

刘庆峰表示,未来3到5年人工智能主要的行业应用格局将会确定,如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我相信中国会走在全世界前面,行业格局一旦形成,可以反哺研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人工智能风口背后的冷思考

但在喧嚣与繁华背后,刘庆峰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人工智能不能只谈概念,应该立足于特定场景,为用户创造价值。创造完价值以后,还能基于数据的驱动不断自我净化,掌握制高点,当然这也是讯飞的逻辑。”

刘庆峰表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而且提及重点行业是非常英明的,是切合中国在这一轮人工智能全球竞争中,迅速占据制高点、取得先发优势的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

“在教育、医疗、政法、汽车电子这些领域,我们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开局。”刘庆峰举例说,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医生的助理,可以帮助一位名医从一天只能看50名病人,到一天能看5000甚至5万名病人。“通过人工智能能提高现有产能,极大提升一流专业人才的产出效率,或者模拟大量一流专业人才去做产出,使社会产出极大丰富。”

另外,人工智能也可以创造出很多全新的应用,比如虚拟主持人、陪伴机器人。刘庆峰认为,通过人工智能有望使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价值链有所提升,具备更多话语权。“现在中美已经同步进入‘无人区’,中国方案做成后可以推往全世界,带给我们全新的海外市场机会。”

当然,占领未来人工智能的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因此,刘庆峰也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人才短缺确实存在,从人工智能现在的工资状况就能看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工资比硅谷、英国要高很多,这跟平均劳动力数量、平均工资对比是不太匹配的。”

今年初,教育部已将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纳入到高中新课标,同时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并筹划以智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2.0。

刘庆峰还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工程”,并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广泛开设人工智能通选课,开设人工智能与相关专业的复合专业。同时,国家相关部委也应该联合支持“人工智能尖端人才培养计划”,并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研究与融合创新应用进行定向支持等。

----------------------------------------------------------------------------------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0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0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