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玉村:我国医改的社会整体评价和老百姓个体感受有差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银昕|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玉村3月10日上午在梅地亚中心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次记者会时,对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答记者问。刘玉村表示,医改是世界性难题,美国对其投入了GDP的15-17%,仍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日本、加拿大等国投入为GDP的10%,但仍有效率上的问题;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目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占GDP的5%-10%之间,但医疗是个“无底洞”,在财政上对其增加的投入远远赶不上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医改目前还面临三大难题。

刘玉村_副本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首先是“钱永远不够”,与教育事业相比,在医疗上的投入是无法确切估算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可以估算出来的,但医疗投入是无法计算的,同一种病,人们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不计其数地对其进行投入,这是个‘无底洞’。对医疗来说,钱永远不够用。”刘玉村认为的第二个难题是医改成效的社会整体评价与个体感受之间的差异:“从数字指标上来看,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是超过世界上一般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刘玉村说,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近十几年已经长了一岁多,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都控制的相当不错,目前被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已达13.5亿人,每当国家遇到重大灾难,医务人员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是世界上最好的,“这些都说明社会整体评价是不错的,但与老百姓个体感受有差异。”刘玉村表示,百姓目前看病、挂号还有一些不方便,与社会整体评价之间有差距。第三个问题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刘玉村说,以中国香港为例,每向医疗事业投入100亿元,其中就有70亿元是投向医护人员的人头费,其余百分之三十投向药品和医疗设备,而我国目前则面临着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如何供应的问题,“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涉及了人事薪酬改革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我希望这项改革能生效快一些,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来学医。”刘玉村说,就他个人观察,北京目前一流高中的毕业生多数选择法律、经济等专业,“未来中华民族的健康乃至生命如果不托付给一流的群体,记者朋友您们放心么?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反思,我们一定要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学医,增加在生命科学领域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针对“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行问题,刘玉村表示,回顾我国医疗体制的变革,五六十年代由于面临“缺医少药”的情况,我国在顶层设计上重点保障大型医院的建设,缓解了看病就与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的是从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摸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问题,但还是留下了“看病难,看病贵”等名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开始了在顶层设计上的医疗体制改革。如果说顶层设计主要解决公平问题的话,探索式改革就要解决效率问题。”刘玉村说,目前一些城市的大医院建设的相当不错,但大兵团作战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解决百姓看病的方便问题,要在家门口设有家庭医生,能够提供最便捷和直接的服务,“如何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建设,以及培养足够的家庭医生,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政府部门也正在花大力气。”刘玉村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