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经济ke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了哪些改革指向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中国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钮文新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地体现了中国“新经济”的特征,而且更实了。比如数据之多让人目不暇接,体现了政府工作的实干精神;总量追求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多了;经济预期和判断多了,硬性指标要求少了,更加尊重市场、尊重基本经济规律,更加精准地定位政府宏观调控者角色。

当然,定性描述取代定量说法的地方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宏观经济政策描述方面,对中央政府自己要完成的预算收支具体到数字,“今年赤字率拟按2.6%安排,比去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38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55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元。调低赤字率,主要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财政增收有基础,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今年全国财政支出21万亿元,支出规模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

谈到货币政策操作的时候,以往对M2和全社会融资增速的具体要求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三项”定性描述:其一,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其二,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其三,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这预示着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转变,即体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需要为实现“同一目标”而紧密配合,同时也体现了操作上的彼此独立。政府只对货币政策提出总体要求,而不设具体操作目标,体现为数据形态的操作结果,只有操作之后才能具体呈现。实际上,过去多年的实践表明,无论是M2、信贷、社会融资等金融增长指标,其控制结果和政府给定目标之间都存在差距。

未来中国金融数据可能存在变数。比如,M2和社融增速可能会随着基础货币投放力度加大、期限加长“不升反降”。中国经济杠杆是“因短而高”,中国金融市场是“因短而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是中国“真实有效的基础货币”供给不足。只要中国货币操作注意到这个问题,刻意强化中长期基础货币供给,不仅M2和社融增长率会因此而降,甚至两项数据还可能出现负增长。

实际上,2017年M2增长率不断走低,与中央银行不断强化长期基础货币(比如一年期MLF)供给、有效降低金融杠杆、弱化短期借贷需求规模密切相关。所以2018年,如果货币政策“技术上把握到位”,中国不仅金融杠杠会平稳回落,而且股权资本会有效增加,企业杠杆会因此而有效降低。这一点值得期待,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这当然需要货币政策操作给中国股权金融市场的良性发育创造有利条件。这个条件的关键在于金融长期化,而实际上,金融长期化就是金融降杠杆的同义词,只要央行努力推进金融长期化、资本化、投资化,中国金融必然走向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的反面——降低金融杠杆率。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9项建议,也非常值得关注。每一项都是针对“供给侧”的结构改革,全部针对高质量、新供给、新动能,“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同时“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今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加快消化粮食库存。减少无效供给要抓出新成效。

让许多人感到兴奋的是“减税”。2018年,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对企业,以减税为杠杆,撬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尤其是减低小规模纳税人和小微企业纳税负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调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继续阶段性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等等如此,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对个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此外,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关健领域”一系列改革;围绕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明确年度攻坚任务和各方责任,强化政策保障的一系列战术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建设,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重点地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时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抓手,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些都是为了一个根本目的: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由此可见,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精准发力”,而精准的“准心”就是“国强民富”。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