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马斯克的火箭发射了,冯仑的私人卫星已上天

2018年2月6日,Space X的重型猎鹰火箭发射成功,不仅把一辆特斯拉送上了天,还成功回收了两枚助推火箭。据说这枚火箭产生的推力足够将一架满载乘客与行李的波音737客机送入太空。

p39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陈惟杉︱北京报道

责编:陈惟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7、8期)

马斯克曾放出豪言:Space X计划在2022年运输至少两艘货船至火星,并在2024年把宇航员送上火星。

你可能觉得马斯克在吹牛,一家私人公司怎么可能送宇航员上火星?

但就在2018年2月6日,Space X的重型猎鹰火箭发射成功,不仅把一辆特斯拉送上了天,还成功回收了两枚助推火箭。据说这枚火箭产生的推力足够将一架满载乘客与行李的波音737客机送入太空。

在更早之前的2017年2月,Space X方面曾表示,两位游客已经为2018年第四季度的绕月之旅下了一大笔定金。

你可能短时间内不考虑移民火星,也觉得绕月球玩儿一圈太贵,更没有发一颗私人卫星上天的打算,但你想不想看一场太空直播?需不需要更精准的导航服务?所有这些都与商业航天有关。

私人也可以发卫星上天

2018年1月31日,152年来首次出现的“超级蓝血月全食”上演。曾经的地产大佬冯仑本打算发一颗卫星做太空直播,“如果我们有一个卫星在天上,能够直播赤月,付费观看,那一定是非常好的效益。”

这场直播没有实现,但冯仑还是将中国第一颗私人卫星——风马牛一号送上了天。2月2日,风马牛一号搭乘长征二号丁火箭,进入轨道高度500公里的太空。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冯仑的“前老板”牟其中就曾尝试涉足卫星领域,冯仑曾在文章中回忆道,“他的商业逻辑(发卫星、运作航母、炸喜马拉雅山等)并不是都不成立,但是这个逻辑跟社会制度的变化节奏不够吻合,和体制变革的逻辑是冲突的。”

如今,冯仑发的这颗鞋盒大小的卫星,重量4公斤,功耗8W,造价100万美元左右。这颗卫星里,有羽泉演唱的《大风歌》,演唱版的《千字文》,还有征集来的1000个关于未来的想象。地面可以通过卫星接收设备和手机听到这些来自太空的声音。

按照冯仑的说法,这颗卫星主要作为尝试探索,且主要用于公益和教育,在未来后续的卫星上,再去实现更多可能。

差不多在一年前,冯仑第一次透露自己要发一颗卫星,称这是“作为自己脱离地球的第一步”,而入局商业航天最早的想法源自他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次训练。

除了发卫星,冯仑的御风资本还投资了研制火箭的翎客航天,据说投资额是几千万。

其实,不管是放卫星还是造火箭,都可被归入航天领域的创业方向。

投资公司Space Angels的一份报告认为,2009年到2017年共有128亿美元的投资涌向航天领域,仅2017年一年的融资笔数与额度就分别达到了创纪录的112笔与39亿美元,其中最为热门的细分领域莫过于发射与登陆车,以及卫星研制。

在国内,盯上商业航天的肯定不止冯仑,而商业航天的逻辑其实就是以更“亲民”的价格为企业、个人提供曾经“高大上”的服务。

2020年我国航天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

有专家分析,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都比以往更需要发卫星上天。在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广播电视、通信、医疗、应急救灾等行业领域都有着更大容量、更广覆盖、更高安全的卫星通信应用等需求。例如获得软银投资的美国一网公司就计划发射650颗低轨卫星组成空间卫星星座,为全球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有媒体报道称,2018年可能是我国商业航天里程碑式的元年。商业航天和老百姓越来越紧密,遥感、通信、天际WiFi、导航增强等都有很大需求。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航天产业每年都在以6%到7%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航天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

虽然我国用于商业或民用的卫星占比还比较低,但越来越多的公司都打算发射卫星上天,也逐渐带火了背后的卫星制造商。

2017年5月,ofo宣布启动X计划,表示将在2017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择机发射一颗卫星。除了利用搭载的VR相机、自拍相机、LED灯组与用户互动外,这颗卫星还能连接共享单车,进行卫星定位监控和信息回传,实现共享单车精确定位。

ofo发射卫星计划的背后是卫星制造商九天微星,这家2015年成立的公司也曾获得千万级别的天使轮融资。

国内另一家民营卫星公司天仪研究院CEO杨峰曾说,他想要解决国内以及全球科研院所的一个痛点。由于成本等原因,一些中小项目难以进行太空实验,天仪研究院的创业方向之一便是帮人发卫星做实验。

目前,天仪研究院一颗10公斤左右的卫星对外报价约为600万元,涵盖了卫星研发、制造、发射以及到太空后的运维等所有费用,而如果卫星发射失败,还会免费为其提供第二次服务。

对于卫星服务需求的增加催生了发射服务的兴起。

民营卫星公司们最大的难处是发射资源太少,而非造卫星,这是舒畅成立零壹空间时的想法。2015年6月创办的零壹空间,目标便是为国内外的微型卫星公司提供廉价的卫星发射服务。

按照Space Angels报告中的说法,如今的商业火箭比政府火箭更可靠和更划算。该报告对比了商业火箭和政府火箭的开发情况,以判断这两种火箭要达到50万公斤的发射能力时各自的成本是多少。结果显示,到2025年的时候,政府火箭的成本是66亿美元,而商业火箭的成本是42亿美元,或者说私营航天火箭的成本要低24亿美元。

当更多的私人资本涌向航天领域,哪怕你不打算发射一颗私人卫星上天,也可以预约一场太空直播来看看。

————————————————————————————————————————

1-《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7、8期封面_副本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7、8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