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 当博物馆也开始讲故事#

《中国经济周刊》刊发《国宝“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一文,对话9家博物馆负责人,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纷纷为越来越有故事、惹人爱的文物,以及收藏它们的博物馆们打call。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6期)

# 当博物馆也开始讲故事#

近些日子,国宝“活”了起来,博物馆也因此“火”了起来。以往,说起博物馆,仿佛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很远。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了热门。同时,诸如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的火爆,也让“正经到骨子里”的博物馆成为“网红”。

《中国经济周刊》刊发《国宝“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一文,对话9家博物馆负责人,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纷纷为越来越有故事、惹人爱的文物,以及收藏它们的博物馆们打call。

文物虽无温度,背后的故事却有温度

@眠眠:如果一点背景都不了解,去博物馆走马观花看一遍,可能除了那些“颜值”稍高的展品,其他的也就一扫而过。但是其实博物馆中几乎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了解后再去参观,那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博物馆能“活”并且“火”起来,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给参观者展示国宝背后的故事,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不再有时空相隔的陌生与冰冷。

@木易子晓:如果不了解这些文物的背景,去博物馆就算看,大多数也只是看个热闹。两眼抓瞎地进去,懵懵地出来,也许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只是我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所以错过了。

@新华网:传世文物不是冷冰冰的图片和符号,而是带着故事、温度、情感寄托的存在。让文物“活”起来的讲述,使大家意识到,原来文物与那么多人有着关联,那么多人在以他们的工作、业余爱好、生命光阴甚至生命,发掘、守护、研究它们。

宝藏为物,文化为神

@停不下来怎么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层次、多角度普及我们的文物是很有意义的,其带来的博物馆“热”背后,更是唤起了大家对历史的肃然起敬和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固执的小拧巴:一眼千年,不只是宝藏,更是国家,以及这片热土上一代代繁衍传承创造无穷宝藏的人们。宝藏为物,文化为神,而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发扬者,于千百年前的人是,于今日之你我亦如此。

博物馆如何“惹人爱”?

@王尔德:让更多人对文物产生兴趣,不再有距离感,可能是每个博物馆都要探究的传播文化与实现自身经营的重要突破点。

@橘子没有红:博物馆满足公众渴求和自身发展恰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对于博物馆来说,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将馆藏故事娓娓道来,是提升人气的金钥匙。

@可达鸭键盘手:博物馆其实偏冷门,它高高在上、门槛太高,除非有专业知识或爱好者,否则谁会知道这文物背后的技术含量或文化意义?像故宫那样进行文创,甚至卖起了萌,如“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朝珠耳机、“朕知道了”纸胶带等等,有种历史穿越千年来看你的感觉,无疑会提高人们对文化的兴趣。

@家电圈:博物馆利用数字、科技等年轻人喜欢的话语体系来包装、呈现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如文创产品、主题展),年轻人自然喜欢。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现在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已经脱离对物质功能的需求,在追求情感和价值的认同及共鸣。学会用现代口吻讲故事的博物馆们,正在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编辑:牛绮思

----------------------------------------------------------------------------------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6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6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