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国家宝藏》背后的博物馆经济学(2)

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中,博物馆又该如何平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进而打响博物馆经济这张牌?

p22《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蒋超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蒋超 摄

对话单霁翔:你看到的故宫藏品还不到1%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从“故宫萌”到“故宫跑”,在践行让文物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再到挖掘文物和博物馆背后的经济价值,故宫打出了一副相当出色的博物馆经济牌。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天,故宫的文化资源呈现我觉得远远不够,再盖10个故宫博物院,都有东西可以展。”

“真正难的是服务好每个观众”

记者:您怎么看待故宫博物院院长这份工作和故宫这几年的变化?

单霁翔:我有幸和故宫结缘,来故宫工作感觉很兴奋,我到故宫博物院后,看到故宫简介说,故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是收藏中国文物藏品和观众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但真正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以后,我觉得这些世界之最其实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比如过去总说故宫馆所宏大,但是70%的范围都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如果说故宫藏品多,99%的藏品都放在库房里,人们看不到;如果说故宫观众多,但我们发现80%的观众进了故宫博物院以后,就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并不去两边看展览。实际上,我们平常说的故宫的这些世界之最人们感受不到。

故宫每天都会有变化,所以我们现在提出精细化管理。我从办公室走到午门,大约50分钟左右,每天走两圈,要走差不多两万步,我们在行走的途中观察,不断地发现问题、调整、修复、改进。我去的比较多的是工地,就是看防火措施落实了没有,工作质量提高了没有和解决问题到位了没有。通过在巡检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使得工作环境和质量在螺旋式上升。

故宫博物院用了3年的时间,对环境进行整治,室内10项环境整治,室外12项环境整治,今天我们希望人们到故宫博物院,看到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这样的景色,同时能看到一些生态景观,比如和平鸽、鸳鸯、小鸟、花卉、植物、树木以及观众特别喜爱的故宫猫等等。

记者: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单霁翔:其实这些都比较容易,真正难的就是服务好每个观众。最大的压力是故宫的观众增长太快,2002年故宫的观众数量第一次突破700万,但是仅仅过了10年,到2012年,突破了1500万。我们就采取了一些措施,争取能减少因人流高峰导致的拥堵现象。2017年“十一”8天黄金周,我们开启了全网购票,广场没有售票处了,开始实行扫码售票。在故宫工作的每个人的工作牌后面都有一个二维码,当在广场被问到怎么购票时,就说“你扫我一下就行”。

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一定要把每件事情都能够预想好、安排好。平常说做事要万无一失,我体会最深,“一失就万误”,你做9999件事,但一件事没有把文物保护好,那你对不起社会,对不起国家,那你可能就要下台。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生动的语言

记者:很多人用“段子手”“网红”来形容您,还有人说您是被埋没的喜剧演员,您对此怎么看?

单霁翔:我只是在讲故事,从来没有编段子,因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生动的语言,故宫的故事很多,我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而且故宫是一个大家关注的地方,其实这些年我们最受益的是负面报道,这样可以督促我们。我们取信于公众,取信于媒体,每次发布的信息,说的每一句话,最后一定要做到。比如我说了到2018年,故宫的家具馆要开馆、城墙要扩大开放等等信息,欢迎大家到时来检查。

记者:对于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外界赞赏有加,但也有人质疑其不够严肃,您对此怎么看?

单霁翔:故宫的受众非常大,观众群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地域,因此故宫的文创产品就要覆盖各个层次,所以我们用一些所谓“萌萌哒”的产品满足一类观众,同时,我们也结合不同的社会公众文化需要研发了更多的产品。

可是媒体经常报道“萌萌哒”部分的文创产品,就好像故宫的文创产品这部分占的比例很大,其实它只占不到5%。你到我们的文创产品店就会发现,更多的故宫文创产品,其实都是很接地气的,都是传播故宫文化的。

记者: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反响热烈,请您谈谈当初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

单霁翔:《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是和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因为他们对故宫文物修复不断有新成果呈现很欣喜,认为应该把这种科学的态度,特别是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呈现出来。这部片子特别感染年轻一代,70%点赞的观众都是18~22岁的大学生,这让我对当代青年人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

叫人非常感动的是,年轻人热爱文化的情景在故宫里司空见惯,比如赵孟頫特展,进展厅以后发现,70%以上都是年轻人,再一问,很多年轻人,有的来了6次,甚至有的来了8次。他们对于书画作品这么喜欢,过去我也没有想到,我们应该以更多他们喜欢的作品,包括影视作品来融入他们的生活。

“再盖10个故宫博物院,我们都有东西可以展”

记者:近年来,中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望,“中国风”席卷了全球,故宫这些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不俗成绩,您觉得还有哪些工作可以继续改进?

单霁翔:中国今天有4870座博物馆,收藏的国家顶级珍贵文物,就是一级、二级、三级文物,统称珍贵文物,一共401万件。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我们经过10年的清理,今天清晰地展现,一共有168万件。故宫收藏的国家顶级珍贵文物,占全国珍贵文物的42%,因此我们就要承担起传播文化的职能。

故宫的文化资源呈现我觉得远远不够,这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故宫的文物藏品展不出来。因此我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不断地扩大开放范围,但是我们展出的藏品只是增长了一倍,也就是从过去的七八千件,到了现在一万七八千件这样的水平。但是我们现在有180万件藏品,也就是说只展出了很小的比例,大概1%左右的样子,再盖10个博物馆、10个故宫博物院,我们都有东西可以展。所以我们在厦门鼓浪屿建了故宫外国文物馆,在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建了故宫精品文物馆,还和香港特区政府合作在香港建立了故宫文化博物馆。

每个时代的文物工作者也好,文化工作者也罢,都有不同的使命,我们今天要面对的是更加艰苦的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些努力还要持续地做,这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我们要有序地、不断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故宫的这些文物藏品更多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目标。

“活起来”三个字,对我们实现这个目标影响很大。故宫今天加大了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这样我们的文化传播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时代、世界各地人们的文化需求,故宫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人们查阅故宫信息的时候,应该是便捷的、清晰的、丰富的,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所以经过几年努力,故宫把1862690件文物,每一件文物都在网上能够查阅到它的基础信息。其实,让文物活起来就表明它们应该还活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中,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那么我们就要把它们真正的,能够系统挖掘文物文化遗产的内涵,然后以多种方式,来展示它们的文化魅力。

此外,通过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到2020年,故宫开发的技术平台“智慧故宫”的建设,将会对故宫的安防,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将来故宫的观众和每一件藏品在移动时,所有的行动和地点,都会清晰地呈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