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香港青年北上创业记

随着香港与内地交往越来越密切,有愈来愈多的香港人选择到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北漂”人数与日俱增。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 北京报道

责编:陈惟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期)

2017年12月18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公布了新一批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同胞,均可按照内地《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相关政策的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国家为来内地就读的港澳学生专门设立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参照内地学生奖学金政策体系为港澳学生增设“特等奖”,增加了港澳学生的奖学金名额和奖励标准;参照内地居民待遇,向在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港澳研究人员开放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申报。

香港与内地交往越来越密切,有愈来愈多的香港人选择到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北漂”人数与日俱增。

对于这份来自政府的新年大礼包,这些跨过香江,来自狮子山下的创客们,又有何感想呢?

刘奋洋:“两三年的时候是个坎儿,熬过去就不会走了”

“能享受公积金政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实惠的政策,我来上海七八年了,也想在这里置业。”刘奋洋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2010年,23岁的刘奋洋揣着5000块从香港来到“魔都”。

彼时,他刚从英国顶尖的杜伦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他的成长经历用时髦的话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中学念的是香港著名的官立中学皇仁书院,从小就是篮球高手,曾代表香港出战亚洲U18青年篮球锦标赛、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

但他没想到的是,投了200多份简历,才收到20多个offer,他最终选定在一家基金公司当分析师。

“我在上海的第一份工作税前工资是4000多人民币,交了房租几乎没什么钱了,和我留在英国及香港的同学几乎没有可比性,因为投行的薪水是三四万,咨询行业是两三万,审计也有8000到1万多,好在我还干兼职,可以补贴一下。”刘奋洋回忆说。

虽然待遇一般,但上海还是让他觉得充满活力。

无论是微信社交还是“双十一”,内地对年轻人来说充满吸引力。经过努力,刘奋洋跳槽去了一家科技创业公司,待遇提高了不少。但短短6个月后,公司管理层在与投资方的对赌中落败,全员被替换,25岁的刘奋洋失业了。

“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好事,与其再去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年轻就是最好的资本,再博一次。”刘奋洋说。于是,他拿出全部积蓄8万元,跑工商局和各种物业,最后在上海中山公园附近找到一处成本相对适中的小空间,创办了粤语培训机构“港你知”。

刘奋洋的初衷是通过语言培训,帮助内地的年轻人了解香港文化,从而产生对香港的认同感,同时为那些将要去香港工作和学习的学员提供帮助。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公司创立头半年运营惨淡,没有任何费用做宣传推广,为了打开企业知名度,刘奋洋在朋友的建议下跑去参加当时高收视率的相亲节目《百里挑一》,希望可以推广下自己的学校。

尽管没有找到心仪的姑娘,但他讲述的创业故事却引得众多好奇的客户打来电话。

“Hello,请问你们就是那家粤语培训机构‘港你知’吗?”节目播出第二天,自己充当接线员的刘奋洋就接到好几个咨询电话,培训业务开始蒸蒸日上。

如今,“港你知”在香港、上海、北京均设有学习中心,在线课程覆盖20余个城市,学生达2万余人次。除了粤语学习外,“港你知”也致力于推广香港文化,期望通过文化课程如“粤菜烹饪课程”“内地香港文化差异课程”,以及不定时举办的文化公开课,帮助非粤语人士打破语言及文化障碍,促进内地与香港及全球华人交流。

“我出生在澳门,成长在香港,求学在英国,创业在内地,对于我们这代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要积极打拼,两三年的时候是个坎儿,熬过去就不会走了。”刘奋洋如是说。

曹肇棆:“香港已经不给我们这批年轻人机会了”

“哈哈,我现在是新北京人儿。2017年公司在融资和市场增长方面都有一定发展,我相信这个领域很有的做。” 曹肇棆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和一年前相比,曹肇棆的CBD迷你仓在市场上做得风生水起。

近年来,不少房企都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由原本的“黄金年代”蜕变为“白银时代”。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原本聚集于传统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人开始关注更加细分的地产产品。

曹肇棆正是看中了这个机会,2014年和同伴创办了中国迷你仓有限公司,三年时间已经在北京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2017年5月15日,香港—汇贯南丰宣布向中国迷你仓有限公司投资2800万美元。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自助仓储开始逐渐引起中国房地产投资者的兴趣。自助仓储在中国香港等亚洲地区和国家又叫迷你仓,这种主要用于储存物件的小型仓库,以经营者将大型封闭空间改装并分隔成若干间小仓库出租的方式盈利。随着一线城市刚需住宅的小户型比例逐步增多,购房者为了减少闲置物品对房屋空间的消耗,会将一些闲置物品存储在这种迷你仓储中。

“我们做的产品百分之百是Made in China,绝对是世界第一。它有一个帅气的名字──微信驱动迷你仓。”曹肇棆说,与微信结合后,用户第一次使用迷你仓时便会将所有信息直接录入后台管理系统,这使得公司的运营管理便捷了许多。

“香港已经不给我们这批年轻人机会了,我不想循规蹈矩,一晃到今年来内地已经10年了。”曹肇棆有些感慨。

从12岁时当小留学生,到本科进入剑桥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拿下剑桥大学房地产金融和土地法律两大热门专业的学士及硕士学位,然后顺利返回香港进入投资银行工作,曹肇棆的人生轨迹就如港剧里的金领们一样。

2008年初夏,曹肇棆第一次来到北京,他当时接受了大名鼎鼎的美国雷曼在华子公司的职位,但赶上了金融危机,雷曼于当年9月宣布倒闭。于是,曹肇棆随这家子公司一并进入光大控股,阴差阳错地成为国企一员,而在光大的三年,也让他这个香港青年渐渐熟悉了内地文化。

“来北京发展是我事业上最关键的转折点。尤其是这里的企业充满活力,当我们提起企业家偶像时,香港人说的永远都是李嘉诚那一代人,而内地5年就换个偶像,从马云、马化腾,再到程维,让人觉得这里才是年轻人发展自己事业的好地方。”

“国家这么鼓励我们年轻人创业,现在‘互联网+’又这么火热,做出有中国特色的迷你仓产品是我们的机遇。”曹肇棆对未来信心满满,“作为优化空间‘行家’的迷你仓,将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一片‘蓝海’。”

李英豪:“‘港人北上’是一个必然趋势”

李英豪是香港80后,此前曾在香港创立过企业移动支付方案公司,第三次创业的钱方被称为“中国版Square”。

2009年6月,李英豪从香港来到北京,开始“北漂”生涯。

彼时京东还叫360Buy,每个人手上拿的还是诺基亚手机。李英豪在IBM当着白领,同时不断参加一些互联网会议。

“当时最出名的是一年一度的互联网大会,周鸿祎在台上讲免费,那个时候我在台下想‘原来这就是互联网’,在这个会议上我也认识了一个贵人,经纬的Harry,我的创业导师,也是我后来的投资人。”李英豪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说。

成立于2011年的钱方,主要为城市商圈内的线下中小商户提供移动交易解决方案,主要项目为“智慧商圈”,通过聚合交易技术服务、智能化用户体系、精准商圈营销、商户借贷等系列商业运营方案,在全国打造共享协作型智慧商圈,促进线下商户互联网化。

李英豪在创业之初就瞄准线下这一巨大市场:“线下是最大的市场,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已经发展了10多年,而电商的渗透率只有10%~20%。”再者,线下商户的科技能力比较弱,因此聚合支付企业能够成为他们的科技平台。但在线上,这种能力显示出来的效果会比较弱,因为线上商户的互联网程度普遍较高。

李英豪介绍,目前,钱方业务遍及海内外300多个城市,上亿消费者,处理超过5亿笔交易,交易量近2000亿人民币,这形成了大量消费行为数据。钱方的作用在于,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帮助商户做精准的会员营销。

“‘港人北上’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你做互联网,在香港就没得发展,北上的城市未必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都可以,找适合你的机会和地方。”李英豪说。

记者手记

对于香港的了解和认识,始于港剧,里面不仅描绘了繁华都市,还有茶餐厅里的市井生活,更夹杂着义薄云天的江湖气。而工作中接触的香港人大多是外资企业的高层,得体的妆容、职业的谈吐,如同TVB中走出的艺人。

记者发现这一切正在悄悄改变。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中国的高速发展,一部分内地青年成为“港漂”,也有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开启“北漂”生活。

记者连续两年采访港籍北上创业的代表,发现他们有的为了理想,有的为了爱情,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很耐人寻味。

同时,他们也拥有几个共同的属性:第一,年龄在20到40岁之间,非常有冲劲,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年轻想再博一下”;第二,都受过优质的高等教育,学习能力非常快,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生活;第三,到了新环境,没有旧的社会资源可以利用,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拼搏去积累。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香港身份”对他们并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很多投资人认为香港人不懂内地市场,他们必须通过实践证明自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香港媒体曾发表评论,十九大报告促进完善制度,便利港澳居民内地发展,实事求是助港人寻梦。

正如那首脍炙人口的《狮子山下》所唱的:理想 一起去追/同舟人 誓相随/无畏 更无惧/同处 海角天边/携手 踏平崎岖……

——————————————————————————————————————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