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经济ke > 正文

钮文新:“收短放长”关乎国之大计

文章导读: 中国债务主要是“因短而高”,所以我坚持长期呼吁:金融要去杠杆必须首先增加市场长期流动性。

文|《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许多人认为,杠杆问题是债务问题,杠杆过高实际指的是债务过高。但我认为,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而没有看到根本。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金融期限过短必然导致投融资期限错配,而投融资期限错配越严重本身就意味着金融杠杆化越严重。也就是说:中国债务主要是“因短而高”,所以我坚持长期呼吁:金融要去杠杆必须首先增加市场长期流动性。

为此,笔者还开列了导致中国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杠杆化的“五大诱因”,现在看,这个观点和认识或许已经得到决策者认同。因此我们看到,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银行开始更加频繁地使用1年期LMF这个货币工具,以此释放长期流动性,并同时收回短期流动性。尤其是今年年初,我们不仅看到中央银行实施了“名为定向、实则普遍”的“降准”——最有效的释放长期流动性措施,而且2018年1月15日,还看到央行开展3980亿元1年期MLF操作。

我认为,只要中央银行坚持“收短放长”操作,大力度扭转中国金融短期化的趋势,金融杠杆率有效降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所以,我们欢迎“收短放长”的操作,而且要想方设法“再长一点、再多一点”。

在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对此我们坚定地认为: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其落实到具体金融政策上,必须是大力发展长期的资本金融,压缩短期、甚至超短期的货币金融。事实上,几乎所有空转套利、监管套利、关联套利、多重嵌套等金融乱象,都是短期货币套利投机的金融行为,均属于货币金融范畴。但是,如果中央银行没有意识到金融短期化的危害性,继续“锁长放短”的货币操作,那实际是为货币套利创造有利环境,在严控货币总量的背景下,中国金融还将继续短期化趋势,金融杠杆会随之继续走高。金融更加脱离实体经济需求,金融风险也会更大。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中央银行坚持“收短放长”的货币操作,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之大计。

“收短放长”必有结果。我们看到,2017年11月和12月,中国M2增幅“超预期”下降,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其一,货币市场利率不断上涨,拉高了企业贷款利率,所以贷款需求下降;其二,鉴于中国债务过高主要是“因短而高”,所以,只要央行供给的基础货币期限加长,银行短期融资和企业短期贷款需求必然下降。所以,经济学家单纯因利率等常规货币条件去判断贷款和M2增速,一定会出现偏差,因而就有了“降速超出预期”的说法。但在我看,M2“超预期”回落,应当是“预期”当中的事情。

其实,对M2增速下降而言,货币期限加长的作用更加明显。从央行统计数据看,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仅有8.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1个百分点;而12月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同期低只低了0.8个百分点。我认为,贷款增速下降幅度小,是因为短期贷款需求降低所致。

从12月份金融数据看,住户存贷款数据应当是比较难看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住户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13万亿元,但住户存款仅增加4.6万亿元。这说明:第一,居民部门的杠杆大幅增加;第二,新增贷款超出新增存款,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开始对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做“负贡献”。实际上,打从2017年下半年起,居民存款将减少的态势已经出现,10月份之后变得更加明显。同期货币基金规模突破5万亿元。这说明,居民储蓄通过货币基金转变为同业存款。

2018年,希望货币基金被压缩,让存款回流银行,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银行业存贷款利率改革必须跟上,有效去除货币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巨大利差。我认为,从1年期MLF利率 3.25%的水平看,应当属于比较适宜的水平。但央行不该允许商业银行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只有1.85%的水平,更不该允许货币市场shibor利率高达4.7%。同样信用等级的市场,利率不一样,而且利差高达280个基点,这说不过去,而且会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的套利投机盛行。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