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2017年中国经济关键词:移动物联网发展需建好三大基础设施

随着人与人的连接逐步饱和,物与物的连接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

001

关键词

新零售连接线上线下;共享单车方便大众出行;无现金体验便捷;医疗改革降低看病成本;房地产密集调控、严控地方债、出清“僵尸企业”、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集资,中央全面围捕“灰犀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FinTech风光登场;基于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风靡世界;承载着金融科技与物联网的5G技术商用在即……

2017年这些经济关键词,点缀着过去,展望着未来。

p66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上海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期)

移动物联网+城市管理实现“智慧城市”;移动物联网+物流实现“智慧物流”;移动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实现智慧穿戴;移动物联网+汽车实现“智慧出行”;移动物联网+出行实现“智慧共享出行”……

随着人与人的连接逐步饱和,物与物的连接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2017年,物联网在政策指导以及产业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三大运营商NB-IoT基站数量增长迅速,NB-IoT芯片、模组方面的价格大幅下降。

2017年12月20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发布《移动物联网(2017)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显示,具备位置感知、移动管理、服务集成等三大特点的移动物联网(MobileIoT)已成为物联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20年我国移动物联网业务总体市场规模可达1.76万亿元,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15%。位置感知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和位置计算网络将共同构成移动物联网发展的三大基础设施,它们的发展决定着移动物联网产业的未来。

2018—2020年是中国移动物联网产业走向成熟关键期

《报告》显示,在当今移动物联网产业中,以GNSS(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技术为支撑的相关业态发展尤其迅速,已成为移动物联网市场的主力军。预计到2025年,全球GNSS技术支撑的移动物联网设备将超过80亿台。

2017年,中国移动物联网市场规模约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1.76万亿元。2018—2020年,中国移动物联网产业将迎来走向成熟的关键期。

“我们发现,亚太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硬件设施规模领先,但市场覆盖率和产业盈利能力却是落后的。”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刘明宇指出,亚太地区相关的移动物联网接入设备数在全球占比高达46%,但整个产业的利润占比仅为22%,“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应该紧紧抓住硬件存量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开拓产业应用场景,从而扩大产业的价值空间。”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胥正川副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移动物联网的数据分析与智能性是其应用关键,只有在全产业链上应用才能获得价值最大化。“移动物联网系统要求上下游环节建立信息链接与运营协调,形成产业链平台或公共服务系统。而产业的互联需要面对管理上和技术上的很多挑战,智慧服务需要移动物联网的深度产业协作才能实现。”

三大基础网络成发展关键

业内人士介绍,全面提升位置感知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和位置计算网络这三大基础设施水平,对移动物联的发展尤为关键。

“我们要特别强调位置计算网络的作用。”刘明宇教授认为,在移动物联网时代,人类不再直接操控机器设备,而是由移动终端根据系统中现实世界的映射进行自主决策,所以必须为它们提供精准定位支持,“现在大家熟悉的GPS技术,定位误差会达到10米甚至20米以上,完全不能符合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要求,更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在未来一定不可或缺。”

在这个新兴的市场上,中国企业也拥有着自己的后发优势。据课题组介绍,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于2015年共同发起成立的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目前已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单一卫星地基增强系统。

据悉,千寻位置利用遍及全国的超过1800个地基增强站及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该公司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运算,为遍布全国的用户提供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根据计划,千寻位置将在2018年实现厘米级定位服务在中国的全境覆盖,进一步让高精度定位能力成为一项公共服务。

产业及消费级应用将全面爆发,催生“时空数据资产”

从目前国内相关业态的发展形势来看,各类传感器正不断向着微型化、低功耗的方向发展,通信网络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也在不断迭代,云计算与精准定位服务能力的加强更进一步提升着位置计算能力,目前三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都在不断加快。

课题组预测,至2020年,中国移动物联网产业将与全球同步进入发展成熟期,与之相关的各类应用都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除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三大产业级应用市场外,车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消费级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普及。

据统计,市场对“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需求占移动物联网项目总需求的20%。在巨大的需求拉动下,2020年全世界智慧城市总投资额将达1200亿美元。在消费级终端方面,车联网市场的发展也将驶入快车道。据预测,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2200亿元,至2025年将上升至1.4万亿元。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巫景飞副教授认为,移动物联网将产生大量数据,如何使这些数据真正产生价值,为企业所用,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各类应用在受益移动物联网技术发展同时,也会对移动物联网的技术与服务提出新要求。《报告》指出,随着高精准定位服务普及,未来所有场景下取得的数据可能都必须加上精准时空坐标,以实现更准确的储存、管理、挖掘及利用,这将催生出“时空数据资产”这一全新概念。

技术演进、产业生态、市场推广存瓶颈

移动物联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技术演进、产业生态、市场推广等方面,目前均存在瓶颈。

以我国为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尚未发展完备,定位范围还没有覆盖全球,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3G通信技术已无法满足很多场景的信息传输需求,工业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场景必须5G技术才能实现;NB-IoT技术的通信基带芯片产品还未普及;车联网需要V2X技术支撑,而我国参研的LTE-V2X技术还未进入市场普及阶段;智慧家居的产业生态不完整,同一品牌不同类别、不同品牌之间的智能家用设备的传感器件之间无法兼容,阻碍智慧家具的连通。

此外,地图软件缺乏室外室内信息采集产业的互补支撑,成为精准定位的又一难题。业内人士介绍,地图应用的精准定位并不局限于精确的地理坐标,还需要提供附着于地理坐标点的地理、交通、商业等相关信息,这需要全方位路况采集的互补产业作为支持。

《报告》指出,在市场推广方面,用户感知力不足是阻碍收费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的定位技术对精度的提升无法让用户感受到明显差异,未能抓住用户痛点,导致解锁收费服务存在困难。部分应用场景的技术仍在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市场格局变动较大,厂商的议价能力不断变化。由于产业链并未形成稳定的价值分配格局,也阻碍了收费服务的推广难度。 

————————————————————————————————————————

2018年第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8年第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