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经济高质量需要金融高质量

我们应对利率不断上涨的货币环境保持警惕,应对货币金融继续快速膨胀保持警惕,因为这会导致中国金融质量变得更差,更加远离经济高质量对金融高质量的诉求。

文| 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50期)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依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个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而中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实现实体经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得到“优质金融”的密切配合。没有高质量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三个变革”。正如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

毫无疑问,失去血脉的实体经济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发展。因此,金融必须坚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天职和宗旨,而且,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高效而始终不渝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才是高质量的金融。为此,我们必须深刻检讨和纠正当下金融“脱实向虚”的跑偏行为。如何定义金融“脱实向虚”?以短期套利为主要目的的“货币金融”高速膨胀,相应压缩了以长期投资、分享实体经济收益为主要目的的“资本金融”,这叫金融“脱实向虚”。正因为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金融出现了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杠杆化的现象,加上监管的缺失,导致金融领域乱象丛生。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其宗旨只有一个:金融必须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

而要发展高质量的金融市场,必须压缩货币金融而强化资本金融。其实,之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强调: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是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完整表述。李克强总理曾多次解释: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的意思就是:货币既不紧、也不松。

但有一种声音断章取义地误导称,中央提出“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意味着2018年货币政策偏紧。这种声音势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育构成不良影响,我们必须警惕。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货币政策的不断引导和密切配合,没有正确而适度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有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没有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就不可能吸引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我们应对利率不断上涨的货币环境保持警惕,应对货币金融继续快速膨胀保持警惕,因为这会导致中国金融质量变得更差,更加远离经济高质量对金融高质量的诉求。

——————————————————————————————————————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50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50期封面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