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在新思想指引下推动高质量发展——2017中国品牌论坛侧记(2)

12月22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以“新时代 新供给 新动力”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品牌论坛在北京开幕。

开幕式致辞

p22-《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四方面加强中国品牌建设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国政协副主席 马培华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为中国经济迈向更高形态指明了方向,更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跨越转型的重要关口,大力推动中国品牌做大做强、突破升级对顺利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过去几年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中央与地方紧密配合,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力,中国品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大批中国品牌突破了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枷锁,向世界重塑了中国质量的信心,创造了中国创造的名牌,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尊重和认同。 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积尺寸之功,聚众人之智,集社会之力。党的十九大向世界描绘了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壮美图景。面对全球经济角逐,中国正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这期间,品牌强国正成为展现国家综合竞争力彰显国家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决胜的重要表现和关键指标。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中国品牌建设更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筑牢品牌发展的基石,夯实产品质量,以品牌升级撬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关键在于能否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真正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随着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人们对消费期待逐渐从过去的价优者得转变为如今的质优者得,甚至品牌优者得。品质的高低、品牌的强弱深刻影响着消费的选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勇于担当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者,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掌握世界前沿核心科技,实现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应用,赢得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先机。另一个方面,要践行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不断打磨品牌、升级质量为品牌成长固本强基,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实现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代使命。

二是重视品质消费,以品牌价值提升拉动消费升级。当前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个性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从满足温饱转变为追求品质。需求升级带动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引领需求升级。加强中国品牌建设,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越过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转型升级的门槛,提升供给质量,释放消费潜力,激活市场活力,开拓未来蓝海,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更充分、更平衡走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时代。

三是丰富品牌建设的内涵,培育具有强大包容性和中国特色的品牌文化,树立品牌自信。中国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经验智慧,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新的内涵。中国的企业和品牌要想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困境,点亮自我特色,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品牌注入差异化的品牌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从中华优秀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提炼精华、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文化,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同时,也使得中华文化借助中国品牌,成为走向世界的新载体、新符号,向世界展现充满自信、朝气和魄力的中国形象。

四是善于用媒体,加强传播纽带作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酒香也怕巷子深。再优秀的品牌,如果没有传播助力,也只能门庭冷落、自说自话。媒体是传播中国品牌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展现中国品牌形象的镜头,传递中国品牌声音的话筒,书写中国品牌故事的笔墨。当前,媒体融合深入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密切联姻,各种资源相互嫁接,创造性媒体产品层出不穷,传播正以裂变式的速度加速扩大。中国品牌应加强媒体合作,借力媒体方阵,以内容为核心,以消费为驱动,针对不同人群画像,在不同渠道打造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传播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同时发声,立体展现,推动传播有效落地,促进中国品牌向世界舞台中央持续迈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人民日报主办“中国品牌论坛”,既是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品牌建设和品牌宣传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勇担历史责任的媒体担当,以权威公信的媒体平台、交流平台、智力平台助力中国品牌加速发展,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论坛的平台作用,积极建言,畅所欲言,推动中国品牌在新时代实现新飞跃。

p24-《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把握时代机遇 推动中国品牌发展

人民日报社社长 杨振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政绩考核,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大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发展,政府与企业齐心协力,供给与需求两侧发力,通过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创立品牌来提振信心、释放需求、扩大消费,推动我国品牌建设和品牌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支撑整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品牌建设和品牌经济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全球叫得响的国际品牌还不够多,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们的品牌建设和发展还显得滞后。从拼价格到比品质,从靠资源到重创新,中国品牌真正走出微小曲线的底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依然任重而道远。

挑战包含机遇,差距也是潜力。走进新时代的伟大中国,风景这边独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空间极其广阔,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正在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必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所有这些既对我国品牌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更提供了新机遇。适应时代要求,把握时代机遇,推动中国品牌发展,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下大力气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迈进。

第一,更加注重创新,增加品牌数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打造品牌的强大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唯有不断创新,一个国家才能够立足不败之地,一个企业才能够实现发展壮大,一个品牌才能做到长盛不衰。大力推进创新,必须着力抓好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要改变习惯跟风、忽视原创的做法,坚决克服偏重当前、不顾长远的现象,面向市场需求,瞄准前沿领域,持续推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创新中打造更多新的品牌,增加我国品牌数量。

第二,更加注重文化,提高品牌档次

检视国内外品牌建设和发展历史,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往往离不开文化要素的注入、文化力量的滋养。品牌的文化含量越高,其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又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在品牌打造中的作用,坚持以文化引领品牌建设和发展,以文化提升品牌的档次和水平。

第三,更加注重诚信,擦亮品牌底色

真诚胜于技巧,诚信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也是品牌保持生命的支撑。坚守诚信就能有效维护品牌形象,保证品牌屹立不倒。诚信缺失就会严重损害品牌声誉,造成品牌根基倾塌。我们要牢固树立诚信至上、诚信是金的观念,大力营造讲诚信、重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大力推进诚信风气形成和信用体系建设,让诚信成为各种品牌的显著标牌,让诚信成为中国品牌的金字招牌。

第四,更加注重宣介,扩大品牌影响

好酒也怕巷子深。一种产品和品牌要赢得市场和用户,不能没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当今时代,我国产品品牌要“走出去”,成为国际品牌、世界名牌,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介力度,不断扩大影响。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和价值传播作用,积极推动媒体宣介与品牌建设联姻。在广而告之中,让更多优秀品牌家喻户晓、广为人知,在牵线搭桥中让更多中国品牌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加强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企业家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许多品牌的创立和发展都凝聚着企业家的汗水和辛劳、心血和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中国企业家艰苦奋斗、锐意进取,面向市场创品种、面向世界推品牌,为中国品牌优先成长、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注重树立和宣传企业家先进典型,激励企业家们用心用情打造更多中国国际品牌,为我国品牌建设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始终以权威性和公信力强著称,是我国乃至世界媒体中的优秀品牌。近年来,人民日报社高度重视和积极致力中国品牌的宣传报道和宣介推广,先后推出了“中国品牌 中国故事”、中国品牌好声音等专栏,为我国品牌建设和发展鼓与呼。举办中国品牌论坛正是为此不懈努力的一个具体体现。我们期待各位嘉宾各抒高见、深入交流,为我国品牌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为中国品牌迈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p26-《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讲好品牌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郭卫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弘扬企业家精神、助推中国品牌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意义更加重要。

随着世界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全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表现为品牌之间的竞争。消费需求与品牌密切关联,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要发展好维护好中国品牌,实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增强品牌知名度,推动消费者认可和信赖品牌离不开新闻媒体,媒体是展示品牌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是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塑造国家形象的主力军。随着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媒体格局和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革,新兴媒体的兴起为传播品牌形象注入新动能,提供了新的模式。

在新形势下,中国品牌赶超跨越、加速成长、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过程,更需要借助融合媒体平台,开展更加丰富多样、高效精准的传播。对此,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讲好品牌故事,挖掘文化底蕴。好的故事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品牌故事是品牌的无形财富,是增进消费者沟通的情感纽带,是塑造国家形象、表达中国观点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讲好中国品牌艰苦创业的故事、创新开拓的故事、致富思源的故事,也要讲好故事背后勤劳勇敢的中国品格、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化、和平合作的中国情怀,以故事沉淀品牌精神,把故事讲得出彩、讲得娓娓动听、讲得直抵人心。

第二,如何传播塑造品牌精神。品牌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化各个环节相互交织,必须协同推进。要以深化媒体融合发展为契机,结合品牌建设实际,整体布局传播战略。一方面,织密织牢品牌传播网络,主动拥抱融媒体,做好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丰富品牌传播生态。另一方面,当好内容生产者,注重品牌内涵,精心策划设计,把握正确舆论方向。同时,积极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为媒体树公信、为品牌守声誉。

第三,重视品牌出海、传播中国声音。今天中国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焕发新生机的重要引擎,成为世界读懂中国、走近中国的重要窗口。

p27-《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徐福顺

国务院国资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品牌建设的部署要求,结合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将品牌建设作为提质增效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抓手,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质量品牌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上层设计、战略部署和考核评价,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工作力度,提高品牌建设能力。

近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不断丰富方式方法,多措并举,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工作氛围。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保利集团、华侨城等90%的中央企业开展品牌战略规划工作。其中94%的企业由企业一把手直接负责,超过一半的中央企业入围首届中央企业品牌故事大赛复赛。二是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大。如航天科技、中航工业等企业依靠自主研发,打造了神舟、长征等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自主品牌。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产品品牌已成为国家名片。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逐步建立健全中央企业品牌培育保护和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谋划、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好中央企业这一大品牌,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是中央企业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国资委将引导中央企业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充分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努力开创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新局面。

p28-《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创新和品牌发展引领者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 刘俊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工商总局以及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今年以来,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5.2万户,市场主体的总量达到了9700多万户,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商标注册量的迅猛增长,中国商标累计注册量达到1700万件,我们的总量占到全球的40%。今年前11个月,商标注册申请511万件,同比增长54%,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我国商标申请总量的增量将占到全球增量的80%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商标知识产权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也正逐步成为全球创新和品牌发展方面的引领者。

近年来,工商部门积极推行商标品牌战略,取得显著效果。一是商标注册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105个地方商标的受理窗口遍布29个省份,商标网上申请达到了86%,商标审查周期从法定的9个月压缩到8个月,明年将进一步压缩到6个月,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与司法部门协力合作,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假冒行为,商标品牌发展的环境日益改善。今年以来,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立案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2.1万件,案值3亿多元。三是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效果非常显著,企业商标品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品牌的价值日益提高。2016年,100家沪深上市的商标品牌价值总和达到了3.22万亿元,占这些公司总市值的16.93%。中国商标品牌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中国企业在马德里国际注册申请将超过4300件,同比增长超过30%。商标品牌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地理标志商标为当地就业、农民增收以及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率超过30%。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100强,中国大陆的上榜品牌已经从2012年的1家增加到2017年的13家。但是,我们也有差距。中国每年500多万件新的商标注册申请,只有5%到其他国家注册,而发达国家这个数据占到40%以上,特别是欧洲国家海外注册高达80%以上。

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商标是企业品牌的主要标志和象征,是品牌获得法律保护的主要形式和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中国商标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增添了信心和决心。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时代要求,努力加强中国品牌建设,努力推动品牌经济发展,打造品牌强国。

p29-《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谋求建立统一协调的推进机制 形成品牌建设合力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 陈钢

党的十九大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突出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品牌无疑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皇冠上的明珠,是现代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品牌是市场竞争中显性信号和标志,是品质、创新、信誉等隐性信号的集中体现。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设品牌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等市场失灵问题,最终实现优质优价的有效手段。因此,世界经济强国都把品牌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占领品牌制高点,品牌的力量不断彰显。据统计,全球20%的强势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拥有知名品牌的多少不仅代表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更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改革开放发展中的精神风貌。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

今年4月,经过发改委、质检总局两个部门的建议和努力,国务院同意将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的决心。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中国品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求着力打造中国品牌。

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品牌一端连着供给,一端连着需求,美好生活需要高品质、优品牌的支撑。因此,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充分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质检总局作为质量工作的主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品牌工作的决策部署,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下最大气力完善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夯实品牌发展的质量基础,营造保障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中国品牌的质量竞争力,由发改委和质检总局共同起草并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重大工程。近期,我们还与发改委共同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中国品牌发展战略等重要文件,谋求建立统一协调的推进机制,推动广大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消费者、新媒体等全社会力量,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

各位来宾,朋友们,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品质革命、品牌经济的时代,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打造品牌、以品牌引领发展的道路,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质量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p30-《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解决新时代新矛盾 品牌建设是重要着力点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黄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必须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创造出了一批在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但我们也看到我国品牌建设还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则更为突出。解决新时代的新矛盾,品牌建设是重要的着力点。下面,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品牌需要创造,创造要靠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品牌的诞生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而创造品牌必须要靠创新,没有强大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能力就没有创造品牌的基础。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也是品牌创造的主体,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切实发挥企业家在中国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品牌需要质量,质量要靠标准

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牢固树立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没有未来的认识,提高质量必须要推行更高质量标准,既要推动国内国际标准接轨,更要鼓励支持企业制定高于国内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要加快解决标准缺失、老化、滞后、交叉重复、体系不合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高的标准才有高的质量,才有好的品牌。

三、品牌需要培育,培育要靠环境

品牌需要方方面面的精心培育,而培育品牌必须要有好的法治环境,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依法保护品牌权益。必须要有好的市场环境,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预防和制止各类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好公平的市场秩序。必须要有好的政策环境,增加品牌建设投入,制定激励政策,抓好贯彻落实。必须要有好的社会环境,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宣传品牌、爱护品牌的氛围更加浓厚。

四、品牌需要传承,传承要靠坚守

品牌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要有品质和信誉的积累,更要有一颗永远追求精益的工匠之心。品牌建设需要一代一代传承,要靠精神和行动的坚守,只有传承和坚守才能打造百年老店,才能使品牌建设之路走得更加踏实、更加有力。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